塞外小黄山——千佛岭

千佛岭位于浑源县城南30公里处,龙咀村西南,属恒山山脉,面积约有14.2平方公里,四周层峦叠嶂,气势雄伟,素有“塞外小黄山”之称。

据《山海经》记载,千佛岭一带古称“高氏山”,《水经注》中又称为“冀州之界”,因山上刻有“石铭”,故又称石铭经山。千佛岭北与恒宗峰遥遥相望,西与龙山比肩而立,南连五台,东接紫荆,是恒山108峰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下为转至某博客的《千佛山游记》

过了龙咀村,就到了千佛岭的进山之路,唐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前边是一座修建了一半的石拱桥,桥洞里填满了沙土,听说是一位北京商人要把千佛岭建设成旅游胜地,可不知是何原因,工程才刚刚开始对方就撤资了,留下了一些半途而废的工程,只有碧潭映月和金龟求道还算是个较为完整的人为景点,顺着寺沟的路再向前,进山的路就隐在了茂密的松林之中了,放眼望去,两边的山上满是密密的松树,几乎就没有其它的杂树,郁郁苍苍,涛声阵阵,道路弯弯曲曲,你必须紧跟前面的队伍,因为突然一个或几个拐弯,你便看不见前边的游人,只听说笑声就响在你的眼前,但你就是看不见人影,只有快走几步,加紧步伐,拐过几个弯路,才看见前面的队伍正缓慢移动,地上满是多年积累的落叶,厚厚的,很是松软,像踩在海绵上一样,令人感到移动的脚步有些艰难。

当我们终于沿着从几条错综复杂的路中选出的一条走出密密的松林后,千佛寺才渐渐露出了它的一角,一座宝塔矗立在高高的岩石之上,这就是千佛寺的千佛宝塔,是千佛岭的镇山之宝,在依山而建的千佛洞内有不朽的古朴的千佛洞摩崖石刻佛像,就着外边的光线,可以看到千佛洞内岩石上满是雕刻的佛像,大大小小共有一千多尊,一千多尊佛像发着微弱的灵光,这里是千佛岭作为一片佛家净土的集中体现,岩石上的千佛宝塔已显得十分破败,有几处的砖瓦都塌陷出了几个深深的坑,宝塔呈六面体,下宽上窄,在一人见高的地方还供奉着几尊佛像。明代永安寺高僧正恺曾在千佛寺悟道后留下了“天下名山尊万圣,千佛古寺最高孤”的谒语碑文,可是现在的千佛寺却只是几块模糊不清的石碑没有规则地倒在秋风吹过的荒草之间,几间房屋业已塌陷,只有几处地基还整齐地躺在那里,虽然千佛寺已没有了它的整个原貌,但愿佛的灵光还在,只要灵光在,千佛岭就不会是一座孤独寂寞的山峰,站在宝塔的身边,放眼望去,整个千佛岭已染尽了秋天的颜色,而宝塔所在的位置却只是千佛岭的的腰部,是登临顶峰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路才是千佛岭真正意义上的登山之路,路越来越陡,越来越神出鬼没,没有规则,没有规律可寻。一面满是荒草的山坡,看上去根本无路可走,正当你踌躇莫展之际,你忽然就发现一个个大大“之”字,在荒草之中渐渐显露,像是神灵显露一般,越看越清晰,其实那就是一条登山的路,它像一条隐形的蛇一样匍匐在荒草之间,只有在你迷惑的时候才现出原形,指引你继续前行。正当你走出荒草坡为挡在你面前的是一处悬崖绝壁而感叹无路可走时,神灵却又一次显灵了,路就在你的身旁,你只需要转过身来,一条路从悬崖的拐角处探出头来,当你走过去,才发现从阴面进入了阳面,又是一方美妙的景色,到处是矗立的高大岩石,有的像一面镜子,平平的,滑滑的,在阳光下发着耀眼的光芒;有的像是在切切私语,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形态自然,出神入化;有的像一条巨蛇,探下头来,吸着流淌的溪水;有的像倒插的天书,一页一页,整整齐齐;有的像雄狮守在必经的路口;有的像海豚横空出世;有的像骆驼静静地卧在那里,似乎在息气凝神;有的像一个馒头,轻轻地放在天地这架蒸笼里,等待出笼。

等到快走到山顶的时候,你才发现,松树林早已甩在你的身后,通往山顶的道路两边满是各种各样的怪石,千佛岭在不知不觉中已换了另一种面容,那种清新秀丽,郁郁苍苍已不复存在,呈现在你眼前的是摆着各种造型的硬硬朗郎的石头,但又是显得那么亲切,那么的让人恋恋不舍,你总想上前用手摸摸它,它怎么就是这个样子,太神奇了,不愧为“塞外小黄山”的美称。终于爬到了山顶,回望来路,上山的道路已是一片苍茫,登山的各种况味已消失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了。

大自然就是那么的神奇,整个千佛岭把她最美最吸引游人的一面展现给了世人,而她的另一面,也就是千佛岭的整个阴面,却是显得非常平庸,没有一点秀气或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平平塌塌,甚至是用一片荒凉来比喻也决不为过,如果把她的整个阳面比喻成一位秀丽的城市少女的话,那么她的另一面只能勉强用农村老妪来形容,只有这样说似乎才能对得起千佛岭的美丽景色。

黑狗背,是蛰伏在山顶另一面的一个小小村落,就像老妪皱吧吧的脸上长出的一块黑痔,紧紧地贴在贫瘠的山坡上。站在一块岩石上,可以看到远处的老君峰,峰上建有老君殿,还可以看到一段残缺不全的赵长城,与老君峰隔峡相望的是孙膑寨,据碑载,寨上曾有玄都观,三清殿,九天卫房圣母殿,还有大戏台。道家的庙观多数集中在孙膑寨上,修道之洞室一排接一排,有单室、套室、上下两层的阁楼。出家人依等级分居,其时,“朝则鸣钟击鼓,焚香宝鼎,暮则谈道论经,拜叩华台。”满山披发伏剑之士,道妙先天,神超尘外,仿佛蓬莱仙景一般。与孙膑寨相对的是管仲峰,这里曾是春秋战国燕赵之地,传说鬼谷子,孙膑,庞涓,管仲等曾隐居于此,授艺兵法,着书立说,留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明代大同知府,后升任山西督学的张升于1485年曾为千佛岭题词“岳宗”两个字,正楷书法,遒劲有力,是十分宝贵的书法珍品,儒释道三教共存共融于千佛岭上,前有千佛凿洞内,后有孙庞二古寨,远视南峰之叠翠,近眺唐屈之久弯。可游遗松之明月,爱喜山间之风清。可谓门下清泉靠陡崖,岭上云雾锁楼台。这真是千佛山岭多神秘,三教共融悟大道,开启人生大智慧,采风览胜好去处。

千佛岭有三处规模宏大的佛家寺院,除去前面说的千佛寺,还有碧峰寺,寺内有碧峰洞,碑记中说,昆卢古佛曾在此住世,可是现在的碧峰寺只留下三间破烂的房屋,屋里的佛像早已被破坏,只有墙上的壁画还保留着往日的气息,历经岁月的腐蚀,画面依然清晰可见。还有一处是板方寺,现在只存有清代的石碑和遗址。

站在千佛岭下山的路中,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千佛山岭,你会发现一个个令你兴奋的画面,那就是千佛岭以不同的面孔展现在你的面前,站在同一个地点,向左看像是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向右看像是云雾中的灵宵宝殿,天兵天将就分列两边,再向前走,你会发现变换着的山峰在交错移动,忽而一副清淡的山水粉末画,忽而一副浓重秋季落日图,忽而充满了寂静和落寞,忽而流露出跃动和不安。真可谓变幻莫测,让人目不暇接,如梦如幻。在一步一景,若即若离中你便被迷惑成一尊塑像,当后边的游人扶住你的手臂说,该走了,你才会猛然惊醒,方觉如梦初醒,发现脚下竟是一处非常险要的滑坡,一不留神便会坠下深不见底的沟底,那可不再是梦幻,这时候你才会惊出一身冷汗,这美丽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大自然在给你一饱眼福的同时,也会留给你心惊胆战的一刻。

从千佛岭密密的松林里走出来,沿着寺沟的土路向外走,过了碧潭映月,站在某一个区域,你抬起头来,一个巨大的头像便在对面的山上清晰地显露出来,∵那竟然是一个伟人的头像,静静地睡在群山之中,仰望着广阔的天空,那头像究竟像到什么程度,你看了便会知道。

转文二

千佛岭准确名称是叫“孙膑山”(爱源人注:未考证)。孙膑(?-前316年),其本名不传,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具清乾隆《大同府志》山川部分载:“孙膑山,距浑源洲西北六十里,高三里,盘踞九里,东有孙膑寨,西去数里有一庞涓寨,均非所详也。南麓有千佛洞凿石而成。”后所以叫“千佛岭”,和那千佛洞而叫起的,孙膑山的名称却让人淡忘了。

慢入山口,入眼的到处是青翠,山口两坡到处种植松柏,偶有青翠中夹杂有一株白杨,白杨叶黄,给青翠中带有一抹秋色。进入茂密林间,闭眼静静的听,那鸟叫,那涓涓的水声,那落叶的沙沙,似乎步入童话的世界。张开眼睛,不时有小松鼠从树丛中跳跃,跳跃于树梢,直愣愣盯着人看。抬头,林立的山崖怪山下,是层层的秋色,那红叶,黄叶,绿叶,层层尽染。那满山坡的植被我能叫上名字也就那么几种。落叶松,快柏,白杨,白桦。。。沟内多以白桦为主,那树行间又夹杂着小灌木。

我们一行30多人行走沟壑小道,在林间穿梭,山道忽平忽缓,上上下下,或低头行走,或仰头上望,到处是景,到处是秋。行走约1小时后,就到达南麓位置,千佛洞所在。

千佛洞位于山南口一巨石上,石质沙砾岩。洞门南开,洞内四方,三侧刻大佛,门两侧刻有中等佛像,边缘刻有小佛像。人太多,我略看了一眼,主洞北侧有上下两窟,僧人锁着不让人看。僧人讲解石窟开凿于唐代,无所考,不可信。石窟前脸包砖,砖大小不一,应所属不同时期。石上建有砖塔,做工粗糙,砖形较小,为后期建。僧人言为清代,想是比乾隆年晚,因当时记录只有千佛洞,无塔。《大同府志》载:“浑源千佛寺有二,一州北下韩村,又一千佛洞孙膑山下。”千佛洞南低处有建筑遗存,现今简易佛寺住有僧人。

参观完千佛洞一行人穿越树丛,向西攀登千佛岭主峰。

主峰的道路是羊肠小道,道路灌木丛生,高大的白桦遮天蔽日。那落叶铺满道路,分不清那是道了,攀扶着灌木,踩着厚厚的落叶层,呼吸着泥草的气息,一步向上。翻越一山又一山,灌木不停的划着脸,抬头只能从树隙中看见前方的奇石。脚中偶有小花在秋日里盛开。同行里有人认识一些灌木,说其中有金银花。杆为六棱,又叫金银木。

过了一山又一山,回身一看,山下那层层秋色,刹是壮观。我为了看景,自己选择了一条树丛道,那不能叫道,应是树丛穿越。只为看头上奇山。我慢慢落在最后,或许是最近走的多了,感觉身体有些吃不消。艰难到达山顶,向下一望,只能感叹一句:真他妈的高。

山之西侧一望,是两个世界了。贫瘠的土地,没有树木,山石上开垦着不规则的梯田,庄稼已经收割完毕,更显的荒凉。坡上一群羊在山石中啃着草,坡下一座村落。村落名字叫“黑狗背”。同行寇哥曾去过其村。说村中80多口人,说有个老革命,大字不认识一个,参加过抗日和解放战争,后又抗美援朝。不知道为何又回到村中,娶了媳妇,生了5个儿子,父子全以放羊为生。

一行30多人席地而坐,掏出各自的食品开始野餐。山风大,感觉到寒冷。村民不时爬上来推销野蘑菇和黄芪。下午2点半左右,雾气不时从山底飘上来,似要下雨。大家急忙收拾开始下山。

下山选择山的北侧。沿北侧山脊行走,向下望去,青黄的色彩笼罩在雾中,和那奇石相映,有种黄山味道。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的驼背,下山的跛子。形象化比喻登山姿势。边下边看,一步一景,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看出不同的感觉。。。。

山腰岩石旁有多处道教遗存。道在修,多选择静处;佛在净,多选择闹处。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