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五龙山记

作者:王生才

尝闻五龙山峭拔崔嵬,寺大庙高,屡拟观览,然终未成行。今岁端午,始临山巅,游目骋怀,作记以志。

端午清晨,与建章、树荣驱车西行,在五龙山下的高坪村找了老冯、老高作向导,便徒步向五龙山进发。雨后初睛,土地湿润,草木滴翠,燕语鸟啼,空气像滤过一样,清新得让人由不住地吮吸。我们穿过两壁如同刀削,似“一线天”的黑咀壕沟,爬上荆生棘长,坡陡路斜的大鳖峁,便到达“五梁交汇,形似五条蛟龙聚首”的五龙山顶。山顶上冷风习习,吹得人衫裤飘拂,直想打战。举目四晀,那大大小小、或起或伏、或断或连的山丘梁峁,无不匍匐其下,只有东南的落鹰梁高耸矗立与之匹抗。纵横交错的沟壑里,云雾迷曼,渐次溶入远处的苍茫。平缓的塔湾坡坬间,绿树点缀,浓荫处往往掩映着几孔新崭崭的窑洞,其间不时传出几声鸡鸡狗吠。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野草,它们想在哪长,就在哪长,想长啥样就长啥样,尽出率真,看着这生的随意,活的自在的野草,我不禁有些妒意了。

寺庙建立在山顶的最高处,随着山的走势,面向略微偏于西南。登上尺砖铺砌的台阶,迎面一对高五尺许的石狮引颈翘首,裂齿怒目,雄健威武,凛然难犯。躯体上斑驳的苔花和蚀裂的隙缝似乎在诉说着五龙山的沧桑。据说这对重达两吨以上的石狮打好之后,因为太重,无法搬运上山。正在人们犯难焦急之际,忽然来了一个膀宽腰阔的陌生人,砍了一根野柳棍作担,竟将这对石狮一气挑上山顶。靠近石狮后面是一对剥蚀严重,几乎看不见图案的石制竖鼓各依着一块石墩分列左右。带路的老高说,听老人说,过去作为寺庙第一道山门的五龙宫就建在这里。五龙宫后面,左边是鼓娄,右边是钟楼。晨钟暮鼓,声传百里之外。然而,这已被瓦砾与黄土所替代。近旁有一十分朴拙的石碑,高约五尺,碑额半圆。大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经仔细辩认,隐约可看出右上角有“重修”字样。我们试图找出立碑时间,然终未有得。第二道山门内供奉着青龙、白虎、山神、土地诸神。穿过第三道山门,便到了正殿前。右边有石碑一通,高八尺许,清朝亁隆年立。碑额方形,所刻二龙戏珠图案,造型逼真,碑阳为重修碑记,碑阴为寺庙捐地者的姓名、所捐土地的数量及其四至。碑记下部字迹剥落,无法卒读。从剩存文字可知,这次重修了“正殿及两庑”,有“十帅厅、五龙宫、钟楼、孤魂堂之耸峙于前”,其规模远胜于今。石碑附近一棵老槐拔地而起,靠近根部铺地的砖块无不鼓起。树冠茂伟,遮庭荫院。张开双臂抱量,树围抱半有余。据说这棵老槐建庙后不久长出,已几经荣枯。现今枝繁叶茂,一派生机,莫非盛世而荣,乱世而枯乎!

正殿呈硬山式,是山上最高大的建筑。殿内真武祖师神情端庄,面目安详,令人不觉肃然;站殿守护神哼哈二将孔武威猛,不可逼视。整个大殿笼罩着莫可名状的神秘。且不知有多少香客为祈求这浩荡神恩的庇护则慷慨解囊。正殿后面正中为九天玄女娘娘庙,据说求子奇准,每有灵验,左右两侧庙中,分别供奉着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和佛祖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庙内的几块石刻,线条粗犷,构图古朴,风格与今大不相同。老高说,这几块石刻人原庙址中挖出,然终不知为何朝何代之物。

五龙山寺庙相传始建于晚唐年间,传说有一千年黑狐,从南洛寺衔来一块牌位,置之五龙山顶,至此开始建庙。后经过多次重修扩建,规模渐次扩大。每年四月一日庙会,周围四十八村群众及远道香客云集山顶,求神问签,祈福许愿,虔诚之至。还有戏班演绎古今,说书艺人说唱世情,空谷传响,悠悠不绝。

不知不觉,已日上中天,在即将走下山顶的那一刻,我忽然觉得眼有一片空明,心田一片宁静。

壬午六月

来源:《子洲景观》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