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慈云寺和遗存的关帝庙

2009年10月28日,慈云寺旧址西侧英家坟小学院内,夹杂在南北居民楼之间的一座五开间、前后出廊的古建筑,立即让普查队员联想到消失的慈云寺。古建之前是两株200年左右树龄的柏树。

抗战前夕的1936年,慈云寺变化不大。该庙的始建时间可上溯到明万历年。当时的慈云寺拥有不动产房基地十三亩六分,耕地二十亩,殿宇及群房一百间;附属房基地二亩,在通县张家湾有耕地四顷十九亩,房屋二十五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殿宇供佛,其余群房自住。庙内法物有佛像五十尊,神像十七尊,礼器四十四件,法器十七件,泥童八尊,另有大小树七十六株。可是到了1947年北平市寺庙总登记时,已查不到慈云寺的踪影,证明慈云寺的消失当在抗战时期。1950年,该地始建平房区,慈云寺荡然无存,只留下慈云寺桥、慈云寺北里社区等地名。

八里庄作为地名,其历史远远长于慈云寺、英家坟,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立石的《重修汉寿亭侯关公庙碑》拓片显示的重要历史信息是:到明中期时,出东直门到东坝北马房,还需走如今的朝阳路,而且必过八里庄村。民国时期,八里庄还遗存有建于康熙四十四年、房殿共六间的药王庙;建于乾隆五十年,房屋三十一间,内有土房二间的显达寺。如今清代的药王庙、显达寺也已消失。

英家坟小学遗留的五间古建殿座,硬山、过垄、合瓦、卷棚、垂脊、老檐出,山墙使用了挑檐石、角柱石、好头石、阶条石,方砖博缝、拔檐、十字缝卧砖,前廊后厦被后来改造成槛墙包入,阶条石以下被掩埋,从两棵柏树位置看似无月台,而且该殿似为原基址再建,整座建筑保留清末民初风格。查阅八里庄资料,清后期勒保、英桂先后葬于此地,根据大清法律,二人均无专用祭房的可能,而毗临的慈云寺尽管拥有“殿宇及群房一百间”,但坐北朝南的庙宇只能说与英家坟小学古庙隔街相望。而《重修汉寿亭侯关公庙碑》提到的“左右厢各五间”,与现存古建五开间极为吻合,故将英家坟小学古庙定为“关帝庙”,仅为一说。(曹彦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