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洪山寺

作者:涂世辉

还是在早些时候,或者说人们还不曾看重旅游的时候,我的脚步就几乎踏遍了祖国的许多大小城市,那不是旅游,是“跑业务”,为着生活而奔劳。后来,赚了些钱,生活得到了安稳,然而,这颗心却怎么也安稳不下来,疲惫而躁动。

一日清晨,我漫步德昌公园,被一阵轻妙的梵音所吸引,沿着湖畔的小径,踏着落叶,我走到园内洪山寺山门前。袅袅梵音,渐渐清亮,象滴滴甘露沁人心脾。哦,是寺庙里和尚和居士们做早课。我爬上一道坡,抬头望去,只见洪山寺殿宇巍峨,飞檐翘角,绿树掩墙,青藤绕壁,庙宇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在高高的围墙一侧,竖立着一块巨大的铁匾,上面写着《洪山禅寺迁址记》碑文,文中记述了洪山寺的历史渊源。洪山寺原名洪沾寺,旧址坐落在本县青树嘴一个名叫洪沾洲的土岗上,是一座供奉洞庭王爷的水神庙,初创于唐高宗年代,为朝廷敕建,历经唐宋元明清,香火不断。曾有本地生员沈氏作诗赞叹寺庙的盛况以及周边的景致。沈氏诗的最后二句这样写道:“长虹掩映停波际,古木参差落照边,信是神皋留砥柱,湖光面面共澄鲜”。清咸丰年前寺庙毁于火,后藕池河缺口再毁于水,仅存残砖断瓦和一眼古井。后迁址于瓦连浃(汉寿),再迁于灵官洲,复迁于青树嘴原址。1992年,南县人民***筹建县庆百周年,始建德昌公园,遂迁于此,更名为洪山寺。洪山寺四周湖水环绕,风景秀丽,虽无山门耸立,古柏翠松,却也楼阁生烟,草木凝翠,是一个清凉悠静的处所。我走进山门,太阳已经升起,给整个寺庙镀上了一层金,这时我整个身心象被融化了一般,与寺庙合一。难怪有人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洪山寺仙多佛多菩萨多,人杰地灵。要不,这样一个昔日的岩陡坡,为何会成为山呢?

山门靠左前方是天王阁,右侧是南岳殿和念佛堂,中间的大雄宝殿正在紧张的施工,是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的,从即将竣工的外部庞廓看,殿堂造型典雅,做工精致,重檐斗拱,气势雄伟。沿大雄宝殿中轴朝后走,便是三圣殿。三圣殿红墙碧瓦,古朴庄重,殿内正中供奉阿弥陀佛和现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所谓西方者,极乐世界是也。在西方三圣顶端高悬长方形鎏金匾额,上书“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在香烟环绕中栩栩生辉。殿堂两侧宝幢庄严,红底金色抱柱联云:

是谁将眼孔放宽,看得穿大千世界;

到此要身心清净,方许入不二法门。

我趁一位老和尚做完早课休息的机会,轻轻合掌,问道:“师父,我求菩萨保佑多赚点钱,发了财多做些好事,会灵么?”师父说:“灵,天有好生之德。不过,多与少,得与失不是对立的。人的幸福与快乐并不取决于财富的多寡,而在于心灵的感受。”我又问:“佛说人生是苦,怎样才能消除苦恼呢?”师父微笑道:“身心清净,众苦皆消。”“怎样才能心净呢?”“无我!”“怎样才能‘无我’?”我索性打破沙罐问到底。师父一脸慈祥,说:“做到‘无我’,要入不二法门。”我听后一头雾水,师父又补充说:“不二法门,就是要化解矛盾的双方,对立统一。比如心与物,贫与富,苦与乐,人与我,人与环境等等。深入不二法门,才是离苦得乐的无上妙法啊!”是的,幸福与快乐只是一种感受,财富要与大家共享。“无我”只是将自己与他人相融,与环境契合,彼此对立就是二,相互融和就是不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人与为己没有差别。弄通了,做到了,身心洒脱,举步直行。这时,当你再看一朵花,沏一杯茶,当一缕和暖的春风拂过你的面颊,当雪花飘落在你的衣袖上,泯然消融,你都会体会到一种柔情,宁静而淡远。假如大家都只把目光投向一已,投向事业有成,珠光宝气,而忽视了弱小群体的存在,忽视了精神的洗礼,那不能不说是人格上一大缺陷。面对社会愈来愈多的紧张,愈来愈激烈的利益冲突,佛所呈现的只是一种境界,一种心量,一种自我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沟通。最高深的东西最平实,如此而已。

我从殿堂门口的石阶上慢慢的走了下来。老和尚的一席话,象醍醐灌顶,又象一把金钥匙,开启我尘封千年的心室,更象是秋日的凉风,轻轻吹过,洒一路香波。

天空真蓝,树木真绿,阳光真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