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观访随笔

妙华

黑龙江伊兰尼众佛学院地处伊兰县慈云寺内,该寺位于五国古城旧址,∵∵即当年女真族囚禁宋钦徽二宗,所谓坐井观天处。松花江和牡丹江在此交汇,静静地向东涌去。正值秋季,远林淡漠,江水凝寒,白沙扁舟,白桦林银杆红叶,给微寒的秋季平添几分热烈。

慈云寺原名慈云庵,1928年始建,主轴线上四重殿,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殿,龙王殿,规模不大,但构造谨严,整个建筑充分表现出北方建筑风格:古朴浑厚。天王殿前一对元代石狮,雄风凌人,神气十足。两株古柏给庭院平添几分幽静。大雄宝殿前杉木、柏榆枝柯参天,丛树繁茂。晨钟暮鼓之时,梵呗婉转之际,息心伫足其间,此番清凉安然使人回到生命的真地。殿后龙王祠与两江历代洪灾频繁、人民渴求平安有关,一株千年古榆坐镇殿后,空心宴卧,盘根虬枝,骨胳商隆,活脱脱一尊罗汉。

“文革”中尼寺被占,几位尼僧篱下延喘,尼师慧观一直熬到1978年才撒手西归。几经波折,1988年?月慈云寺终于恢复,六位尼师满怀弘愿奔赴而来,她们衔枝筑巢,刀耕火种,不到两年,在省市县三级人民***和省市佛协的关怀下就办起了尼众佛学院,初设预科班。在没有建设投资、没有办学经费、更没有办学经验的困难条件下,省佛协、慈云寺向国内外教界求援,四处筹措,得到海内外有识之士相助。***慧空法师1989年初将姐姐资助自己留学日本的12万元慷慨奉献,以期能使边塞有一所培植尼僧人才的学校,其中当然也包含着对出家女尼的同情与肯定。南普陀妙湛法师从供养金中拿出数万元支持尼众学院教育事业,从心力上给以关注。

四年前芳草萋迷的慈云寺今日已是山门俨然。天王殿、大雄殿、宿舍、教室基本配套,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丛林学校。占地面积1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200余平方米,其中650平方米是尼师们自己设计并监工验收完成的。新植树木450余棵,果木80株,菜地9亩,平日自给自足,在1991年夏季抗洪救灾,她们还捐献各种新鲜蔬菜千余斤呢。今年她们将40名尼僧分成预科和正科两班,五位老师,开设七门课程,暑期不放假,过丛林宗教生活。

在建设自养的同时,她们加强丛林学校的组织建设,一套班子两套人马。会计、出纳、主管、知客、维那、僧值都是预科毕业生和在校生自己选拔。这样一个60名尼僧的丛林学校,主要执事齐配,上殿过堂,听课讲经,修持劳务,整齐划一,紧张和睦。

院校虽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较差,但前来求学者不仅有江南鱼米之乡的沙弥尼,而且有南疆春城的比丘尼。感人的是其中还有来自不同省份的姊妹四对,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精神饱满、僧装整齐、互帮互学。当问起她们毕业后的打算时,她们有的想继续深造,有的想在丛林做事,也有的愿做一个善行僧,学大丈夫。

慈云寺目前办学规模还不彳艮大,寺院没有多大经济收入,房地产落实还留有尾巴,但能在短短三四年中恢复,并将教育办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这和省市县有关部门及佛协的支持分不开,这里面更有献身于这个“大家”的监院、知客及两序大众的血和泪。

1991年洪涝,江水泛滥,整个伊兰县面临炸坝导洪的灭顶之灾,近在松花江畔三四十米远的慈云寺终日竟夜钟鼓齐鸣,一日三次举行消灾灭难法会,置个人存亡于不顾,没有一个弃寺逃命。居士们给她们安顿了避难的校舍,市县民委宗教干部也来动员,但她们上下一股劲,宁与寺院同存亡。

感天地泣鬼神的是,年近六十的知客师,她的家在哈尔滨道外的松花江太阳岛,6月中旬家中就频频来信告急。但面临湮没的危险,她牵挂的不是小家而是慈云寺这个“大家”。终于,6月26日一场无情的洪峰吞没了她家的全部家当。只。天后,当她回到家乡和乡亲们划船寻觅家舍时,唯见江水泛泛,泥浆沼沼。她从半米深泛黑的泥水中挖出佛像和经书,且丝毫未损,而余物一无所获,在场的人都被这生动感应的事迹打动了,她也禁不住老泪纵横。∵∵

伊兰尼众佛学院在艰难的跋涉中可歌可泣的事迹很多,我只是采撷了松花江畔白桦林中一枝红叶。我想,待到慈云密布之日,也是甘霖普降之时,我们殷切期望伊兰尼众佛学院,以自己独特的学风、道风培养出学修并重的尼僧人才,以清高之姿争春于中国丛林佛学院的林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