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寺与古槐∵

作者:朱翠华

寿光城东北隅、小东关村东,文化街与东环路交汇处,有一株千年古槐。此处也是宁国寺故址所在地。

古宁国寺,东南西北四面沟堑湾塘相连。西边隔水塘与寿城小东关毗邻。庙宇寺院在中央高地之上。寺庙山门南向,北边正大殿5间,另有东西配殿。大殿内有佛像三尊,皆木质雕镂,工艺精细。其中千手千眼佛,更是别具一格,臂膀处伸出18只手臂,显示出无穷的法力。宁国寺创始于何年,已不可考。因与北关村宁仪寺齐名,以此而推,可能创始于南北朝时期。“宁国”有万国咸宁之意,南北朝时期众国纷争,取宁国寺之名,有平安、安定之愿望。也有传说这里很早时是座驿站,北魏承明元年(476),拆站扩地,兴建了一所“菩提禅院”,规模宏伟,坐北面南,山门耸立,大殿巍峨,廊庑壮丽,殿内佛像全系木雕涂彩,精湛玲珑,栩栩如生。院内就有古槐,东北部是塔林。唐贞观十八年(644)李世民东征胜利,将寺院改名为宁国寺,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在寺内树立佛经幢,即所谓八棱碑,高2.75米,幢冠三层,呈宝塔式。李自成军占寿光,寺遭破毁,后迭经战火,旧貌全非,据说民国年间还可见到西廊千手佛和殿基断墙、经幢等,幢上书“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古槐尚生机盎然,树北墙上嵌碑一块,上有唐名家褚遂良的手笔,记载了“张飞拴马”的故事。书明古槐系汉槐。今幢、碑皆无,只古槐昂然,不能自述身世了。这棵古槐今虽然已折毁一股,但县志上曾形容它:“状如虬龙盘怒,今尚绿意葱茏。”寿光城民间有“先有老槐荫,后有寿光城”之说,更有“张飞勒马看古槐”之说。

传说东汉末年,爆发了着名的黄巾军起义。义军一个叫官亥的首领,率军1万包围了北海郡。当时的北海郡就设在寿光,赫赫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孔融为北海郡守。他见情形危急,修书一封,急令东莱黄县太史持这封十万火急的求救信,到平原县刘备处求救。刘备接信后立刻起兵相救,又恐孔融焦急,先派三弟张飞去北海郡报信。张飞道:“俺张飞在万马军中取上将人头如探囊取物,谅一小小官亥又算得了什么?俺胯下乌骓马,手中丈八蛇矛枪,定杀他个片甲不留!”说完领令直奔北海郡。张飞晓行夜宿、饥餐渴饮,这一日就到了寿光境内。正走着呢,就见前面闪出一棵参天的古槐。好大一棵树哟!枝叶茂密的树冠,苍劲挺拔的树干,粗壮盘结的根系露出了地面,身为大将军的张飞也被这棵古槐吸引了,忍不住勒住了乌骓马,观赏了起来。正看得高兴呢,猛然记起了大哥刘备交待的任务,随即恋恋不舍地拨转马头,跑了几步之后,又回头观望了一眼,这才策马扬鞭而去。当夜,张飞杀出重围,及时给孔融报了讯。第二天,刘备、关羽率大军赶到,往城内杀,张飞等往城外杀,两相夹攻,打得官亥大败!官亥见大势已去,策马逃跑,正遇张飞,被一枪挑于马下。依此看,三国时此槐已成大器。

关于这棵古槐民间还流传着“考生暖脚、建寺封槐”的传奇故事。相传明万历年间,有一考生途经寿城留宿一晚,梦一须发皆白的老者悲凄凄急谓“脚寒”,考生问其住处,言之城东二里。第二天,考生在城东遍寻老者不见,唯见一古槐枝干斜插云天,条条犹如腾飞的龙,树干粗大。其树之盘根离地三尺有余,正值数九寒天,根上落满积雪。考生略一思忖,便借来铁锨为古槐培土,直到将根全部埋好。是夜,考生梦见那老者前来致谢:“多亏公子为我添了鞋袜,暖了脚,使我免受脚寒之苦。我见你有将相之貌,本想送你到京城,今见你心地善良,我一定要送你到榜上。”果然,此生三场不落,高居榜首,中了头名状元,后官至宰相。他衣锦还乡之时特别到寿光建了宁国寺,并封古槐为“国槐”,有人说这就是槐谓之“国槐”及古槐长青的秘密。古槐的“子孙”由于沾尽先泽,永不枯萎,故有“寿光无死槐”之说。

岁月悠悠,时过境迁,如今已是“寺院佛僧皆隐去,唯有古槐尚迎人”了。为了保护古树,1983年春天,县人民***拨专款绕树修一多角围墙,定为县级重点保护古树。现在的寿光古槐历经沧桑变化,却生命力旺盛,分为东西两半株,西半株犹如就要腾飞的卧龙,东半株又分出了两根树干,向北挺出的一枝下垂地面,向西南飞出的则形成椭圆形树冠,与其他苍劲的树干映衬,真可称得上是树中奇观!特别是古槐那苍龙般的躯干,那枝枯心烂犹发新芽的强大生命力,虽年代久远,风姿依旧!这棵有着数千年树龄的寿光槐,同“张飞勒马观古槐”等诸多美丽的历史传说一样,一代传一代,扎根在老百姓的心中。□

(作者系《寿光文学》执行主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