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暗亭寺

文净∵

这真是一座可爱的寺院。用“可爱”来形容一座寺院,似乎有失庄重。然而位于永泰与尤溪交界的暗亭寺,确实第一眼就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没有阔大恢宏的铺排,没有令人仰视的高殿,似乎是为了追求与远山近水的契合,这里的房屋只是依地势自然安排,从整体上看贯通一气,细细观赏,又各成格局,精致玲珑,仿佛不是一座寺院,而是一处风光园林。从佛殿到僧房,从门前的照壁到大殿两侧的钟鼓楼,顶上都是乌瓦斜覆,飞檐高翘。蓝天碧树下,飞檐高翘的乌瓦建筑群,就如一群刚飞到这里尚未收翅的燕子,又像一群在这里歇息已久的燕子,展开翅膀正欲飞身远去。∵

被苍郁的古木掩映着,想像中寺院应该很宁静,怪的是寺院后面竟有一道瀑布,前头则是一条山涧,左侧还有一脉山泉,就贴着寺院的墙根流过。那水很活,因而也很吵。传说鼓山涌泉寺神晏法师在灵源洞诵经时,因嫌涧水喧哗,便大喝一声,遂使涧流改道,求得一片清静天地。这座寺院偏要这样与水声日夜相伴,不知其间有何禅机。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放生池,窄窄小小的就如城里居民新村楼上的蓄水池,池里的水,居然是用六根竹管连接着引过去的。这么一座300多年的古寺,殿堂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是那么讲究,偏偏对门前的放生池那么“漫不经心”,谁都觉得费解。而当你看到水流从竹管往池里下泻,腾涌起不息的水花,看到里面的鱼儿在激溅的水花里摇头摆尾,上下穿梭的欢快样子,你也许能悟出其中的几分妙处吧?水不但在寺外转转悠悠,而且还登堂入室呢。寺院内观音楼右侧,一泉形似足迹,终年不涸,戽而不干,泉满不溢,传说这是寺院祖师卢公当年的洗脚壑。不用烧水,无需倒水,伸脚便洗,拔腿便走,此卢公真可爱也。如此可爱之人为寺院祖师,暗亭寺还能不可爱吗?∵

“静中时听木鱼声,闲时每闻游客屐。”在寺院的僧房里,我读到这样的一副对联。说是僧房,其实是僧房、客房都在一块。那房间少说也有二三十间,大约可住百人。据说每年正月初,八方香客络绎而来,因寺院山深路远,很多香客便夜宿于此。上下两层、四面相围的楼房,在二楼连成一道回廊。在这样的深山古寺里,游客的木屐轻叩着回廊的楼板,那声音该是何等亲切悦耳呀。漫步回廊,你还可以看到墙上的一幅幅民间壁画。很诧异这寺院里的壁画,画的竟是春山野田、清溪板桥、竹篱茅舍之景,每幅画的留白处都配上一首诗,诗画交融,情趣盎然。且看那幅署名樟谷山人的壁画,画的是山乡春天里插秧的景象,旁题一诗曰:“手把青秧插水田,低头便见水底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寻常不过的田间劳作,竟然蕴含着如此禅机。经此点拨,茅塞顿开。悟道悟道,原来道就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劳作与生活之中。用这般简洁灵动的画幅和寓意不俗的诗句为游人香客阐释佛理,妙哉妙哉。∵

去寺院后山的那片竹林,得从后院的一个边门走出。在寺僧的指点下到了那个边门,门是关的,近前一看,这哪是关门呀?就一根细如筷子的树枝,代替门栓把两扇门拴住。别说是外面的人用力推门,就是山风刮得稍猛些,那门也会被吹开。“空门不用关”,大多只是说说而已,像暗亭寺这样似关非关,名关实开,是佛家人的圆融通脱,还是其中另有机趣?把那根拴门的小树枝一拔,我出门上了后山。回望暗亭寺,发现这座地盘不大的寺院,门窗甚多,那窗户有方有圆,或安在造型精巧的楼阁里,或贴在飞檐灵动的屋盖下,似在殷勤接纳来自天地万象的声音。泉声入寺,树声入寺,鸟声入寺,虫声入寺,游人的话语声,宿客的木屐声,声声入寺。至今不知道此寺为何名曰“暗亭”,但我想,门里有音,也许就含有“敞门开窗,接纳众声”之意?也许正是这接纳众声的气度,使一座规模不大的寺院,显现出包容万物的境界,使一座地处偏远的寺院,闪烁出令人瞩目的魅力。不管你是不是佛徒香客,感受一回暗亭寺,你会从中获得几分人生的启悟,进而提升做人的境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