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岛名山∵闽南古刹——拜访厦门南普陀寺

陈淀国

如诗如画的鹭岛厦门,旅游者一年四季如织如流,到这里饱览大海雄姿,欣赏南国景色,感受侨乡风情,领略闽台习俗……还有相当一部分宾客,尤其以港、澳、台朋友居多,慕名而来,为了就是拜访驰名海内外的佛教圣地——南普陀寺。

始建于唐代中叶的南普陀寺,因寺内供奉观音菩萨,且地处浙江普陀山之南而得名。它的两座山门上,有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鹭岛名山”4个大字和两副绝妙生花的对联:“喜瞻佛刹连黉舍,饱听大风拍海涛”,”广厦岛连沧海阔,大心量比五峰高。”

到过厦门南普陀寺的人,无不称赞它的地势极佳,借山傍海,居高临下,景色优美,环境幽雅。寺后一股涓涓的清泉,抛银洒玉,破石穿岩而下。更为令人折服的是那两座造型别致的山峰,一座形似古钟,一座状如巨鼓,晨雾里,晚霞间,常常蒙上一层神秘、奇幻的面纱,默默挺立在陡峭雄伟的五老峰左右,人们喜欢称之为“钟山”、“鼓山”,是佛教道场十分罕见、又十分难得的天然标志,风水之好、神态之灵、处地之当,不能不给吞客留下各式各样美好联想。时至今日,仍与日本、缅甸、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寺庙,保持着特别密切的联系。

沿中轴线排列,南普陀寺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层层升高,布局严紧,而两侧建筑则是钟楼、鼓楼、方丈室、僧舍、闽南佛学院等,前后呼应,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庞大有序的古代民族建筑群体。

气宇轩昂的天王殿,是整个寺院的‘第一骨干”。靠近殿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在柱子上的楹联:“山含瑞气”、“水带恩光”,寥寥8个字,既赞美了山水自然,又颂扬了佛祖宏恩。读后,有股荡气回肠的感觉,久久萦绕在心头。大殿里边,供奉着亲切、熟悉的“大肚弥勒佛”,只见他托膝袒胸,席地而坐,形态自然可鞠,慈善为怀,好像不管有多少忧愁、多少烦恼,只要在这里一站,都会烟消云散。正如一副风趣的对联所描绘那样:“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在弥勒佛两侧,分别守立着人们久仰、敬慕的”四大金刚”,也就是通称的”四大天王”,他们对手中兵器做了耐人寻味、语意双关的”改造”,巧妙、灵活地演绎为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的佛祖形象。

南普陀寺的另一主体,就是寺院的正殿“大雄宝殿”,这里供奉着“三世佛”,又称”三身佛”、”三方佛”。中间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即为释迦牟尼佛,造型大度,形象生动,足有三层楼高,是用100多块上好香樟木雕镂而成,用去黄金60余两。他目向前方,静心凝视,左手放在盘腿而坐的双膝之上,右手微微抬起,仿佛正在专心致志地给人们讲经布道,传授真谛。

在释迦牟尼佛像前,还有尊寓意深遂的“千手千眼观音”,面额的那三只洞察一切的慧眼,表示能看清过去、现在和未来。遍布在两侧的40只大手,分别握着刀、枪、拂、轮、伞、镜等法器,无不显示出呵护世间一切众生,辨别各方所有善恶。

认真观看,不难发现,即使在整个大殿并不引人注意的细微之处,也“深藏”着许许多多的“瑰宝”,如“清树摇风”、“楚江秋吟”、“祥河沐浴”、“六年苦行”等一幅幅山水作与佛祖诞生、苦行的生动故事,均以绘画形式,展示在众人面前。还有,那弯月起翘般的飞檐,那九鲤化龙般的梁顶,那紫燕凌空般的屋脊,不但富有浓厚的中华民族建筑特色,也充分体现了独到的闽南民间传统技艺,实在是整个寺院中魅力无穷的“国宝”。

游览南普陀寺,还有一项重要内容不可忽略,那就是应该好好品尝品尝普照楼独具特色的“素斋”。南普陀寺的素菜,被誉为“瑰宝”,分寺院素菜、宫廷素菜和民间素菜,除色、香、味一向十分讲究外,还特别注重形、神、皿,强调造型要生动,神韵要高雅,器皿要协调,真正做到”素菜素做”、“素菜素名”,决不掺假,决不减料。这是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的好传统。这里历代高僧,懂医晓药,熟知素食斋饭能够延年益寿的玄妙,长命百岁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许多人慕名而来,正如那副专为南普陀寺素菜题写的楹联所描绘那样:

香饭饱参千佛座;

岩茶同享十方客。

(作者工作单位为武警总部创作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