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初地华林寺考访记

葛定华

第一∵∵序

昔时粤中相传广府五大丛林,为南粤名刹,即光孝、华林、净慧、海幢、大佛五寺是也。近数十年来,景物已多改观。回忆当年之盛,传于文士之笔者,如:明憨山之《夏日过法性寺诗》(唐时光孝寺名法性)曰:

菩提树下风祛暑,般若台前雨送凉,一盏清茶诸想灭,更于何处觅西方。

清樊昆吾《咏华林寺诗》曰:

典文充藏律三千,毕世探搜苦未全,一苇航来无字教,南宗从此衍空禅。

宋方信孺《咏净慧寺诗》曰:

九井神光射斗牛,天开宝级镇南州,客船江上东西路,常识嶙峋云外浮。

樊昆吾《咏海幢寺诗》曰:

雕关四启耸晴霄,梵唪声同大海潮,宝马不来宫醮歇,胜他鹰爪守琼寮。

又《咏大佛寺诗》曰:

雌霓翔霄沪麴尘,三城遥降九重春,黄金巾地围龙藏,吁首南交祝紫宸。

(诸诗载《南海百咏》及《续南海百咏》中)

诸寺建筑宏壮,历年复久,南华佛教之传播,社会风俗之影响,所关颇大。爰于十一月二十一日,首考华林寺。略述如次。

第二考访经过

华林寺在广州市之西关,据《粤通志》载,在城外西南一里。由中山大学前往,车止西关下九甫,路北有小街道,曰西来街,即旧称西来初地也,道甚隘,犹存广州旧市街之形式。前行约二百步,即抵寺前。有石塔,高丈六尺许,据寺僧云,其石取自肇庆七星岩,刻筑颇玲珑。其四周之地,除一部为残砖败瓦堆积外,已多建民舍,盖前时之寺址也。由塔而西数十步,即为残存之寺,其南舍为众僧所住者,不足十间。舍之北庑壁间,立华林寺开山碑记,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为第二代住持离幻元觉撰,其文如次:

“吾粤自卢祖传灯,曹溪滴水,遍洒天涯,后之溯宗门者,莫不首列南华。要之,法乳渊源,西来一脉,我华林寺,实肇其基。旧称西来庵地曰西来初地,萧梁大通元年,达摩***,∵∵自西域航海而来,登岸于此,故名。至今三摩地,西来古岸,遗迹犹存。明嘉靖间,慧坚老宿悬记云:一百单八年,当有大善知识,在此建立法幢。崇祯初季,我师宗符老人,由漳州行脚人粤,路出西来;先一夕,庵主梦金翅鸟,翱翔空际,光烛茆茨;及见师,大奇之,愿布坐具地,为建道场。师以志切游方,力辞不就。厥后遍参海内诸大名宿,传昆尼干云顶,印心法于天童,复飞锡南来。一时当道宰官,暨绅士程可则王念初、梁佩兰、陈恭尹诸公,仰师道范,为卜地西来,请转***。由是遐迩向风,皈依恐后。爰拓基址,定方隅,引河流为功德水,植材木为祗树园,首建大雄宝殿,次及楼阁堂庑寮室庖逼,无不圆成。榜曰华林禅寺。乃国朝(即清朝)顺治乙未岁也。师住持一十有七载,大建西来宗旨,常垂三关语,勘验诸方学者。道风远播,闻者景从。前后复开法双桂勇猛东湖云门诸刹,嗣法门人,离幻铁航识此天藏,皈依弟子,不可以数计。犹忆掩关石洞时,曾晤天然和尚云:∵∵自少室潜踪,遗下一片间田地,孕奇毓秀,于千载之外,斫额望师久矣。今乃应连崛兴,适符往纤,地灵人杰,相得弥彰,此论殆非灵誉。无何,辛亥之夏,偶示微恙,未几,归寂,宏法方殷,报绿莫续,距非神龙变化,见首不见尾者耶?元觉忝列门塘,虽经大冶陶镕,仍惭钝铁,安敢主盟保社,为世导师。奈承属个未了公案,只得努力向前,十载于斯:法之昌而明之,缘之幅而辏之,要皆先老人道隆德盛。感格人天所致。后之藉其荫而享其成者,自当饮水知源,善继善述,西来一脉之传,正未有艾也。是为记。大清康照二十年,岁次辛酉孟秋。”

(同治七年、岁次戊辰季冬,此碑经满汉公旗义学主讲南海陈文瑞补书,华林常住重立石。)

北舍为罗汉堂,门外廊庑间,塑金刚神二,分立门之左右,高约及丈。门关闭,叩而人,数僧相迎,导观。堂内满座罗汉,为数五百,堂为方形,南北较长,自门直人。如长廊,约百步;至北端,有神龛,内佛三尊,称为三宝佛。四周亦如回廊,其中央之左右,有天井,窗通阳光,堂内尚不觉黑暗,形如田字,盖所谓田字殿也。五百罗汉神座相连,座高三尺许,罗汉均塑坐形,高约二尺许,形体与常人相同。据僧云,均由布胶漆制成,叩之槁槁然。其姿态各异,面貌亦无同者。皆面相向、背相负。近门处之左方,有袒腹罗汉,面露笑容,其脐甚大,直径寸余,深亦及寸,相传香客拊此脐,即可生丁,其左右有小像四,长尺许,盖代表多子之意,其位于近门处,易为香客注意,香客求佛,祈多福多寿多男子,此亦所以迎合人心者。僧谓粤俗喜多子,故拊之者甚多云。在堂之北部,三宝佛之左,有罗汉曰善注***,谓为马哥波罗。三宝佛龛之前,独设一座,为师子尊***,即清高宗云。堂之中央,有塔一,底座铜制,高约丈许,中部四面,各塑一佛,称为四方佛。其塔座有刻文,与罗汉堂同时建造,名曰阿育天王塔。

据僧云:前时庙产甚多,近年以官产整理,多没人官,故寺之财用告匮,仅仰法事及香资以维持。佛像尘锁,显现零落景象。寺中僧尚有二十人。旧历正月初,粤俗礼佛,多往拈香。又四月八日,佛诞,十二月初八日佛得道日,均为朝山盛会,摸拜者甚众。平日则门虽设而常关,游览者寡。盖旧时所植林木,所引水流,今皆无有,大雄宝殿,及楼阁堂庑,亦皆不存,只见民舍鲫比,物景无足称述故也。

第三寺之历史

寺始建于粱武帝时,据《开山碑记》所云:“萧梁大通元年,达摩***,自西域航海而来,登岸于此。”故旧名西来庵。斯寺之创建,当为达摩禅师初至之年,开山碑谓为大通元年。而《郝通志》则谓:

“华林寺在西南一里,梁普通七年,达摩从西竺国,泛重溟,三周寒暑,至此,始建。”

按萧梁普通七年,为西历纪元后526年,大通元年,为西历527年,相差一载。∵∵《广东通志》所记,同《郝通志》,则此寺之建。在普通七年欤?抑大通元年欤?此之年月,与达摩至华年月最关切。而达摩到华年月,释书所传各异,已成为历史上之悬案,开山碑或《郝通志》所记,如为可信,则于历史上可得一大贡献。

考达摩东来之年月,据《续高僧传》,则谓达摩初达宋境之南越,宋为南宋,南越即今广东地,其说甚不可据。盖达摩与梁武帝相见之事实,已确定,而南宋之末年,为西历478年,南梁武帝即位第一年(天监元年),为西历502年,其间相隔24年。考慧可(达摩第一代弟子)参见达摩时,慧可年已四十,此事实据宋《景德传灯录》(卷三)及《续高僧传》(卷十九)所载一致。又《续高僧传》记慧可于后周武帝废佛道二教后,尚未死,宋《景德传灯录》之《慧可传》,则谓慧可于隋开皇十三年圆寂,年百七岁。自隋开皇十三年上溯至宋末,为一百十五年,如达摩来华之年,在宋代,则慧可年龄当在百五十岁以上,非人间生存年龄之常数,故续《高僧传》所载达摩于宋时来华说,不可信。

试自旁证考之,关于达摩来华之传说有四:

第一,嵩山少林寺之建立,据《传灯录》、

《正宗记》等书所载。谓达摩憩止少林寺,观壁凝住九年,据此传说,则达摩之渡来,在少林寺建立之后。考少林寺之建立,在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西历497年)为南齐高宗明帝建武四年,正为佛陀禅师在此寺传禅法最盛之时。而

《宝林传》及《传灯录》,均谓太和十年,达摩

人魏,太和十九年,圆寂。∵∵《续高僧传》,则无

有达摩住少林寺之说。由是以言,若非观壁凝住

之传说误,即为佛陀禅师与达摩混。

第二,达摩灭后还西天,与魏使宋云相遇于葱岭之传说。此传说可以证达摩人灭,在宋云渡西天之前后。∵∵《释氏通鉴》卷五,∵∵《魏孝明帝正光三年》条有云:

“魏胡太后,熙平初,遣宋云与比丘惠生,往西域求末至经,再期,至乾罗国,是冬还达洛阳,得佛经一百七十部。”(参阅《北史》)

又杨街之撰《洛阳伽蓝记》,卷五,于宋云有《天竺记》云:

闻义里有敦煌人宋云宅,云与惠生,俱使西域也,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经,凡得一百七十部。……至正光二年二月,始还天阙。

又释氏《稽古略》卷二,于《魏正光三年》条有云:

魏胡太后,于丙申熙平元年,遣宋云偕比丘惠生、往西域求末至经。自洛阳西行四千里,至亦岭,及出魏境。又西行,再期,至乾罗国,而还,得佛经一百七十部,至此二月。回达洛阳,魏国通右佛经四百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参阅《魏书·佛老志》并经目)

魏正光三年,为梁之普通三年,西历522年,而《佛祖统纪》卷三十九,谓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敕宋云沙门法力,往西天,求经,四年,宋云等使西竺国还,得佛经一百七十部,此说与魏书不合,当以正光三年为正。

第三,慧可得法于达摩,达摩灭后,于邺扬化,事在东魏天平之初,梁中大夫通六年,为西历534年。

第四,达摩诣禹门千圣寺,为期城太守杨街之说法之传说:可以证达摩之渡来,在杨街之时代,前后,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序文有云:

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暨永熙多难,皇兴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至武定元年中,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墙宇倾毁,荆棘成林,野兽穴于荒阶,山鸟聚于庭树。……周室京城内外,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考永熙多难,皇兴迁邺,事为北魏丞相高欢,立清河王直世子善见为帝,迁都于邺,即永熙三年,是年改元为天平元年,乃西历534年。杨街之再游洛阳,∵∵目击诸寺荒废,在武定元年,为梁大同九年,即西历543年。杨与慧可同时人,目睹天平以前洛阳诸寺之隆盛者。

从以上四传说,推算达摩来华之年代,如据杨衒之与慧可之关系言,则达摩之圆寂,必在东魏天平元年前,即梁中大通六年以前。次据宋云自西天还,为北魏正光三年,即梁普通三年。达摩东来,必在嵩山少林寺创建之后,少林建立,为西历497年,先梁武帝即位(西历502年)五年。则达摩于梁武时来广州,当为确实,∵∵《续高僧传》称慧可从学于达摩六载,则慧可从学之前后,亦当经过若干年月,故《传灯录》所谓九年面壁之说,亦可凭信。达摩迁化后,慧可直传其法教,事在中大通六年,则达摩之人寂,为梁中大通六年,其东来之年,当为梁普通七年,其间适相距九年也。又自慧可之年龄推算,可四十岁,为梁普通七年,以此年为达摩东来之年,则可开法之年,即梁中大通六年,为达摩圆寂之岁,其间相距亦为九年,与九年面壁之说合。《传灯》谓达摩之东来,为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以普通只七年也),则相距一年,与今存华林开山寺碑所记合。然今存华林开山碑,建立于清初,其根据今无可考,如根据西来庵最初之碑记,则开山碑之说,似可据。如非根据故碑记,而依诸佛书者,则似《郝通志》所记为可据以其可信之点较多也。

契嵩之《传法正宗论》,改《传灯》之普通八年,说为普通元年,实非是。又唐之智升,着《开元释教录》,其卷六之《菩提留支传》中,有云: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人也。越自西域,来游洛京,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疑是神工,∵∵自云一百五十岁。

在《洛阳伽蓝记》卷一,∵∵《永宁寺》条,亦见此同一之文。智升谓达摩为波斯人,兹姑不论,而达摩之赞叹永宁寺,有可为旁证者:永宁寺为魏之胡太后所创建,在熙平元年,即梁天监十五年落成,即为普通元年前四年,可证达摩之东来,在普通间。

然于达摩圆寂之年代,尚有数说,不能与此说相合者,据《传法正宗记》之跋书,谓梁大通三年,圆寂,其年葬于熊耳山。梁武帝为制碑以赞其德。唐之代宗时,赐谥圆觉大师,而元亨释书,则谓梁大同二年十月五日人寂,更考《少林寺》卷一,梁武帝撰《达摩大师碑颂》有曰:

大师讳达摩,天竺人也,莫知其所居,未详其姓氏。以梁大同二年十二月五日,终于洛州禹门,茔葬于熊耳。

如达摩人寂,为梁大同二年,与前之推算相差三年。考诸录所载,皆以菩提达摩,与佛大先为同时人,达摩行年百五十岁,假定以梁之中大通六年人寂,则其诞生当为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西历385年)佛大先之门人佛陀跋罗陀,以南宋元嘉六年(西历429年)入寂,年七十有一岁,其出生为东晋穆帝升平三年(西历359年)是跋陀长于达摩二十七年。而达摩与佛大先为伯仲辈,其门人跋陀,亦当长于其师若干年矣,又达摩百五十岁之说,亦非常情,是诸录谓达摩与佛大先同时之说,难以凭信也。

达摩西来,初至中国之广州,据《岭海名胜志》称,华林寺址,∵∵“今名西来初地”。寺前旧街,今犹俗呼西来初地,盖自达摩禅师西来,初至此地,而命名,所建寺亦曰西来庵。∵∵《续高僧传》谓:达摩初达南越。∵∵《传灯录》谓初至广州。粱代指广州地方为南越,此二说并无矛盾。当时佛门弟子,∵∵自西天东来,道经南海,达摩亦其中之一。广州刺史萧昂、以达摩之渡来,奏闻武帝,即诏赴京师。契嵩《传法正宗论》,表示怀疑,其言曰:

《传灯录》诸家旧说,并云达摩东来,在梁普通八年,今按史书,普通只七年,唯今三佑长历甲子数,或有八岁,可疑。又皆称萧昂,以达摩事奏闻,及考昂传,不见其为广州刺史。唯昂侄萧励,当时尝作此州刺史,恐昔传录者,误以励为昂耳。

嵩之言,乃根据《南史》,然阅《梁书》,谓萧昂为武帝之从父弟,萧景昂字子明、景弟三弟也。天监初,累迁司徒右长史,出为轻车将军、监南衮州。初兄景再为南衮,德惠在人。及昂来代,时人方之冯氏。徵为琅邪彭城三郡太守,军号如先。复以轻车将军,出为广州刺史。普通三年,为散骑常侍,信威将军。……大同元年,卒,时年五十三。(见《梁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八)

萧昂为广州刺史,虽无明记年月,而其事在普通中,盖甚明。昂为武帝近亲,当知帝之佛法,达摩之诣广州,∵∵自当以奏帝。契嵩所谓萧励,其传不载于《梁书》。而《梁书》之作在先,当较可信也。故达摩东渡,先抵广州,可无疑者。

西来庵之取名,是否为达摩之初至中国,试考佛门弟子来华之历史,可以证之:达摩之来,在南梁武帝时,距最早来华之安息国沙门安世高,(在东汉桓帝时)其间约350年,安世高于桓帝建安二年(西历148年)至中国,其途径出西域,据梁慧皎着《高僧传》卷一《梁之僧传》石:

“尤精阿毗昙学,讽持禅经,备尽其妙,即∵∵。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以汉桓之初,始至中夏……”

安世高由西域至洛阳,乃经西域诸国者。

与安世高同时人洛者,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梁僧传》谓:支娄迦谶(灵帝时游于雒阳),支娄迦谶为月支人,其来华亦道出西域。

东汉灵帝嘉平元年(西历172年),有天竺沙门竺佛朔,至洛阳,译《道行般若经》。竺佛朔之来华,处道何方,虽无明言,而考之其34年后,朱士行之渡流沙(魏甘露五年,西历206年),诣于阗国,求梵书事,可旁证汉魏之际,仍以西域为交通大道。道安作《道行经序》有曰:

士行耻之,寻求其本,到于阗,乃得,送诣仓垣,出为《放光品》(《放光经》与《道行》同本异译)。又《出三藏记集》卷七,收记《放光经》云:

惟昔大魏朱士行……出塞,西至于阗国。

竺佛朔之来华,亦当由甘陕流沙。

月支沙门支谦,∵∵自月支来华,∵∵《高僧传》云:先有优婆塞支谦……本月支人,来游汉境。……汉献末,乱,避地于吴。

《出三藏记集》卷十三之《支谦传》,则云:

支谦……大月支人也。祖父法度,以汉灵帝世,率国人数百归化,拜率善中郎将。

此则谓支谦为归化人之子,则其来吴,亦当由西方。自其与支谶之关系中,亦可证之,∵∵《历代三宝记》卷五云:∵∵“汉末,游洛,受业于支亮,亮字纪明,明受业于支谶”,可见其由西域而洛,而吴。

与支谦同时,有康居国人康僧会,为首由海道来华之沙门。据《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历代三宝记》卷三等旧记,均谓康僧会,世住天竺,其父因商贾移居交趾,闻佛法兴于吴,乃东游。赤鸟十年(西历247年),初来建业,建精舍,(《佛祖统纪》、∵∵《编年通论》、

《释氏资鉴》、∵∵《释氏通鉴》、∵∵《释氏稽古略》诸书,均谓赤乌四年,来建业,似不足据),其途中是否至广州,不可考。

昙摩迦罗,一名昙柯迦罗,于魏嘉平中,(西历249至253年),由西域来洛阳。

西晋时,有竺法护,其先月支国人,移居敦煌郡。西晋武帝时(西历265年至289年)以大乘之深经,尚未东来,慨然游学西域,通三十六种异言,将梵本还中国,译出甚多。其往来西域,均道出西方。晋怀帝永嘉四年(西历310年),神僧佛图澄,∵∵自厨宾来洛阳。又竺叔兰,天竺人,达摩尸罗之子。尸罗因避乱东晋,住河南,生兰,通梵晋两语。

后秦姚兴时,有鸩摩罗什之来,罗什之父鸩摩炎自天竺来居龟兹,前秦符坚遣骁骑将军吕光等西征求之,吕光大破龟兹,求得罗什以旋。后秦王姚兴弘治三年(西历401年)迎罗什至长安。

佛跎跋陀罗,为迦维罗卫人,少从大禅师佛太先学,会秦僧智严于西域求法,至厨宾,与佛大先遇于摩天陀罗精舍,要请跋陀流化东土,乃相携东向,步骤三载,至交趾,浮海至青州,东莱郡,(其年当为晋义熙初)陀罗闻罗什盛化于长安,赴长安。跋陀罗虽浮海行,亦未言经广州。而南北朝之初,佛徒东来,仍以西域为大道。

如西秦主乞佛炽盘。跨有陇西(时为西历412至427年)外国禅师昙无毗来,传授禅道。后无毗还舍夷国,其道均出西域。

南朝,提倡佛学,佛徒传法于江东者,亦自西域来。如后秦时,惠览西游厨宾,往尼健诃罗国,得菩萨戒,后由于阗返河南。梁武时,诏至中兴寺。厨宾禅师昙摩密多,由龟兹过敦煌。抵凉州。宋元嘉时,经蜀荆长沙至建康。

惟其时海上交通已盛,取海道来华者,亦日以众。东晋隆安中,(西历397至401年)厨宾禅师昙摩耶舍,抵广州,义熙中,人长安,为姚兴所重。宋元嘉中,还西域。南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梵僧术那跋陀罗三藏,飞锡至广州,始创戒坛,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智药三藏,自西竺国携菩提树来广州。

又厨宾禅师畺良耶舍,以元嘉之初,远冒沙河,萃于京邑,太祖文皇,深加叹异(《高僧传》卷三)。僧伽达多亦厨宾禅师,∵∵“禅学深明来游宋境”(《高僧传》卷三)。僧伽罗多哆,亦厨宾禅师,以宋少帝景平之末,来建业。此数人者,道出何地,未有明证。

中天竺人术那跋陀罗,来中国,则经师(狮)子国(锡兰),泛海,以宋元嘉十二年(西历436年)达广州。文帝迎人建业。

北魏时,有佛陀禅师,西域人,游历诸国,孝文帝时(西历472至499年)至魏之北台之恒安,帝优遇之,为建少林寺,其来华,则道出西域。

由上诸佛徒来华之途径考之,在达摩之前,海道来者,已有康僧会,佛陀跋陀罗,虽其是否道经广州不可考,而昙摩耶舍,术那跋陀罗及智药,则均道经广州者,较达摩之来,早百余岁。惟昙摩耶舍,术那跋陀罗,及智药等,均以王园等(王苑朝延寺,始建于昙摩耶舍)为法坛,是当时尚无西来庵也。意者,至梁武时,好佛教,故于达摩之来粤,筑室以接之欤?《梁书·萧昂传》,以达摩到广州,奏闻于朝,其间经诏旨传递,必达摩留居广州,有相当时日,故筑西来庵以居之欤?则西来庵以达摩而建,较为可信也。

西来庵历隋唐宋元诸代,其间有无变革,多不可稽。惟据今存华林寺开山碑所云:∵∵“明嘉靖间,慧坚老宿悬记云:一百单八年,当有大善知识,在此建立法幢。崇祯初季,我师宗符老人,用漳州行脚人粤,路出西来,先一夕,庵主梦……”明嘉靖元年,(西历1522年,)至崇祯元年(西历1628年),适为一百另八年,崇祯时,其庵犹名西来,并有庵主,其后庵之改建华林(为清顺治十二年)为宗符所身历,宗符传于元觉,元觉所言,当非虚者。可知自梁迄清,西来庵之名,继续保存着。惟据开山碑所云,改建华林后,殿阁堂庑一新,规模之宏,当过于西来庵也。

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主持僧祗园,更建罗汉堂,塑造五百罗汉。迨民国革政,文物改造,寺乃废颓。其旧时正殿,在罗汉堂之东(参阅

《五百罗汉堂碑记》),今则民舍高峙矣。

第四∵∵罗汉堂考

罗汉堂,为今日华林寺残存之部,其建造情形,可于《五百罗汉碑记》见之,此碑为南海罗文俊撰,文如次:

“华林寺肇基萧梁,历千三百余载,传澄弗绝,而罗汉堂未之建也,住持祗园,行坚苦,精进上乘。既面杖策参方,遍历燕齐吴楚诸名刹,及游武林,礼应真于净慈寺,遂发大悲愿,毅然以建堂为己任,归,即于寺西遍,拓基庀林,塑像庄严,生面各开,惟妙惟肖,阅三岁告竣,乃行脚来京,乞为之记。按佛书十六大阿罗汉,各领其弟子,共一万六千九百众,以神通力延自寿量,常住世间,护持正法,饶盛有情,至今犹未人灭,若东震旦士,则第五***,诺讵罗,率其徒八百乘,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雁宕,同诸眷属,随方显化,作人间福田。自随智者大师,习观天台,常与半千***游戏石梁方广间,由是五百之名,益着,罗浮灵异记之黄龙洞西,尝有五百华首真人游会,开元间,始建为寺,空隐禅师所谓:∵∵‘一门直人罗浮路,五百重登华首台’是也。志称韶州延禅寺,经楼,有五百罗汉像,后以寺建王府,随废,东莞资福寺,有五百罗汉阁,即苏子瞻荐诫禅院所记者,今图石犹存。然则吾粤固圣迹所示现,灵异之窟宅乎?恭溯我高庙精研梵夹,深入佛海,于万寿山,人报恩延寿寺,筑祗树园,狮子窟诸胜,以奉五百应真人。天环拱普摄三千大世界,是岂徒耀抟填工渗绘谆殊形异状之观哉,亦惟使普天率土,起试悲仰,发菩提心,生正信心而已矣。文俊于乙巳冬,乞假闲户,每晨起,焚香浣手,书《莲华经》∵∵《般若经》,积一载,得数十册,非敢妄祈福佑,而佛天鉴试,沈疴顿起。今将南旋,喜善果之落成,瞻宝相之涌现,谨述其缘起,先寄祗园,俾十方众生,皈依瞻仰者,知斯堂所自焉。若夫始终连筹任其劳者,监寺旷间:勃其事者,都寺同成,副寺宏善;协惰着,副寺礼慈,翘心;监惰者,瑞阶悦林等,并同时致力,不可磨也。例得备书,至得劝义捐,及输金檀越,名石为记。

《罗碑记》,未言罗汉堂之建,傲于他寺,而今之寺僧,则谓仿净慈寺罗汉堂之建。盖祗园之建罗汉堂,在道光二十九年,距今不及八十年,其寺既未遭变故,僧侣相传之口碑,当可证信也。据云:僧祗园建罗汉堂,亲至浙江净慈寺,写五百罗汉像以归,如式塑造。而罗碑亦谓:∵∵“祗园游武林,礼应真于净慈寺,遂发大悲愿,毅然以建堂为己任。”则罗汉堂之建,非如罗碑所云:∵∵“吾粤固圣迹所出现,灵异之窟宅,”非祗园所创造矣。

是以净慈寺之罗汉堂,为华林罗汉堂之本原,且塑造又“惟妙惟肖”者,则其建造所由,当自净慈寺考之:

《净慈寺志》载:寺在杭州西湖边,建自后周世宗显德中。初名慧日永明院。宋太宗赐寿林禅院额,绍兴间,改今名。今之罗汉堂,在运木井南,额曰旃檀海藏。乾隆乙未二月,扬州洪肇根重建时立。

然罗汉堂之肇始,非在清时,据净慈寺旧志载,庙真殿四十九楹,即五百罗汉田字殿也。在正殿之西。显德元年(西历954年),潜禅师移奉塔下金铜十六大士,始建。及南渡,毁。绍兴二十三年(西历1153年),高宗临幸。敕佛智道容,重建,复十六大士,并五百尊罗汉像,各高数尺,元贞间,(元成宗号,西历1295年至1296年)愚极至慧修,至正壬午,(元顺帝号,西历1342年)处林修。洪武二十九年(西历1397年),又毁。永乐二十年(1422年),师颐复建,成化十九年(1483年),智源修,万历四年,(1576年),德优修。”

湖山便览云:∵∵“罗汉堂旧名应真殿,凡四十九楹,吴越时,僧道潜请于忠懿王,求雷峰塔下金铜罗汉像。会王梦十六大士随行,密符请意,因如其求。爰始作殿。南渡‘建炎时’兵毁,高宗敕僧道容重建,并塑五百罗汉。其像皆出一僧之手,而殊容异态,无一雷同”。似寺之初建,只有十六大士像,五百罗汉,则始于绍兴之时。据曹勋《五百罗汉殿记》(为记绍兴时,建殿经过者,勋绍兴时人)云:

临安都会,实据形胜。……净慈山,报恩光孝禅寺,实居其首。在钱氏时,为永明寺,慈化定慧师道潜居之,……尝请于忠懿士,求塔下金铜罗汉像。会王曾梦十六大士,从师而行、密符请意,因如其求,归于精舍。……神宗皇帝,以圆照禅师宗木,大通禅师善本,……诏对殿中,名动淄内,丛林之盛,为南山之冠,建炎初,寺遭回禄。……绍兴初,翠华巡辛,暂驻,……会有荐湖州佛智大师道容住持,众请之。容既至,……乃劳心募化,……整平故基,创建五百大士,释迦中尊。金碧出鲜,丹艘有度,行列拱对,环向序居。……鸠工于癸酉之夏,落成于戊寅之春,讫岁五周,始即厥绪。四方观者,莫不赞叹。规制雄伟,像与法称;大江而南,得未曾有。

元时,郭畀天锡《客杭日记》云:∵∵“至大元年(元武宗号,1308年)十月初八日,客杭,游净慈寺,礼佛,看罗汉五百尊”。其所见者,犹当为绍兴遗物,而经累朝修葺者。刘一清《钱塘遗事》云:∵∵“列象装塑雄伟,中有千手观音一位,尤精致。其第四百四十二位阿隰毗***,独设一龛,用黄罗幕之,偃蹇便腹,觑人而笑。妇人祈嗣者,必诣此炷香。今龛废矣”。今华林所见者,则无有千手观音,而偃蹇便腹,觑人而笑者,则有之。

《史鉴明古记略》云:∵∵“至南屏山游净慈寺,寺甚大,佛殿罗汉堂,尤宏敞。新整五百应真像,皆面相向,背相负,环坐无端。游者多同其行间”。罗汉面相向、背相负,与华林相同。

沈友儒《重修罗汉殿记》,谓:∵∵“宋绍兴初,高宗临幸,延若溪道容来居,复十六大士之旧,并塑五百罗汉像,以三大士领之。”又虞淳熙《重修三大士虽汉殿疏》云:∵∵“伏以百福庄严,三大士身同诸佛,十方妙应,五百尊手接众生。”是以三大士像,为本尊,而领五百罗汉,今华林所见,亦如之。惟华林之本尊,寺僧谓为三宝佛,中为释伽,左为阿弥陀佛,右为弥勒佛。又净慈尚有十六阿罗汉,即起源于潜师金铜十六罗汉像。净慈旧志论曰:∵∵“净慈之有罗汉,天下莫不闻,盖自钱王之梦应真也。十六人翼三大士于中,五百人从陈那环绕于外,是五百人者,即潜师寿师芝师之弟子,五百人也。”今华林寺无有十六阿罗汉,此其异也。

罗汉一词,原为阿罗汉(Arban)之省,为小乘之“悟”,至于极点之名位。其意译为杀贼(杀烦恼之贼意),又译应供,为受人天之供养也,又译不生,即永人于涅盘(为究极之理想地),不再受生死之果报也。此外于《法华文句》中,及《阿含经》中,云应真:于瑞应(书名)中,云真人。而嘉祥氏之《观经疏》中,则翻阿罗诃(Arhat)为应供,∵∵翻阿罗汉(Arban)为无生、∵∵翻阿卢汉(Ariban)为杀贼。∵∵《宗镜录》解“四义”与“二定”有云:

一谓罗汉圣人,∵∵由受想心灭,而证灭尽之定。外道凡夫,由妄计无想,以为至道,而证无想之定。此二定有世间出世闻之不同,故云约得异人也。

圣者,必人“灭尽定”超出三界。古代印度,以尸体之化石,及木乃伊,为想像人之灭尽定。如玄奘《西域记》第十二卷中,有二叚云:

有二石室,各一罗汉于中,人灭定,端然而坐,难以动摇,形若羸人,肤骸不朽,已经七百余岁。其须发恒长,故众僧季别,为剃发易衣。

闻诸士俗曰,数百年前,山崖崩圮,中有苾彗,暝目而坐,躯量伟大,形容枯槁,须发下垂,被肩蒙面,有畋猎者见已,∵∵白王,王躬观礼,都人士子,不召而至,焚香散华,竞修供养。王曰:斯何人哉,若此伟也,有瑟萏对曰,此须发垂长,而被服袈裟,乃人灭心定阿罗汉也。

五百罗汉之传称,在象器笺中,不载。佛门相传,佛人寂后,诸弟子相会,以防止异说,诵传佛之说法,以确实各人所闻者,又佛入涅盘后,七日,大迦叶率五百罗汉,会于天舍城外之毕波罗窑,为第一次之结集。其后尝经数次集会。西晋竺法护,译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中有此说。又《法华经》卷四第八品之《五百弟子受记品》(篇名),亦有五百弟子之说。似佛灭后,五百弟子,精深佛说,于佛教之维持发展,有重大功绩者。

罗文俊《五百罗汉碑记》,则谓:∵∵“若东震旦士,则第五***,诺讵罗,率其徒八百众,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雁宕,……由是五百之名,益着。罗浮灵异记之黄龙洞西,尝有五百华首真人游会。……志称韶州延祥寺经楼,有五百罗汉像。……东莞资福寺,有五百罗汉阁,即苏子瞻荐诫禅院所记者。”考子瞻广州资福寺五百罗汉阁偈言,有曰:∵∵“海波不扬飓无声,天风徐来韵流铃,一洗瘴雾冰雪清,人无南北寿且宁。”

曹勋之《五百罗汉殿记》,于五百罗汉之传说,谓:∵∵“原夫涅椠经义,谓昔五百商人,采宝出海,值千盗攘去,并剜其目。商日夜号痛,欲向无所。人有告之曰:灵鹫佛氏,能救汝苦,与我重宝,引汝见之。商且行且舍,至大林精舍,佛为说法,为证阿罗汉果。盖其因苦愿力,普摄无边,散处山林,分形显化,作人间福田;亦所以示人;从生有贪,因贪受苦,因苦得报,回向正念,具大神通,成就一切者”。

而净慈寺旧志,则以潜师寿师芝师之弟子五百人,为五百罗汉,试考五百之名,其中商那和修,优波毯多,佛陀难提,佛陀密多,伏驮密多,富那耶奢,迦那提婆,僧伽耶舍,鸠摩罗驮,阁夜多,婆修盘头,师子比丘,菩提达摩(达摩真)诸名,与《景德传灯录》,永明延寿之《宗镜录》,及先《传灯录》百八十余年(唐穆宗时)圭峰宗密之《圆觉经大疏钞》诸书中,所记之二十八祖名相同,侨陈如***则杂《阿含经》十六列为十三大弟子之第一,增一《阿含经》第四之一百贤圣之第一,而其他如不思义,因地果,天鼓声,水潮声,持三味,如意轮,不动意,成大利,∵∵自在王。明世果等,皆未必真有其人,此五百之数,又可疑者也。

华林罗汉之数五百,而净慈则为数五百零一,其数不同,又华林寺僧谓马哥波罗,即善注***。马哥波罗,为耶教徒,而列人罗汉中,意者波罗来华(在元世祖时,任为枢府,出为江南扬州府尹,仕十七年)传教,并传西方之科学,中国以为其来自西天,且亦谓为传法者,遂误认为禅师,列之于罗汉中欤?波罗之列入,当在元代或明代,非最初之五百罗汉(南宋)也。又可知罗汉之塑,明以后者,非南宋时之旧矣。

华林以乾隆列入五百之数,寺僧谓即师子颊***,此又当为有清后所加入。据《净慈寺志》载:∵∵“圣祖仁皇帝南巡临幸(康熙三十八年),书净慈寺额以赐。又尝奉敕重修,亲制碑文,勒石玉(康熙四十六年)”。∵∵“高宗纯皇帝,复发帑修葺,及“屡次巡幸,宠赐天章”。乾隆时,尝重建立。意者,净慈寺僧,为逢迎皇帝意旨,J21~2发帑修葺之恩,列入乾隆尊为罗汉欤?但净慈寺志,并未言五百罗汉中,有清高宗及马哥波罗。华林寺僧所云,是否本于净慈,抑创始于华林,则不可考。询诸寺僧,则只知为前代所传,不能道其究竟。

华林罗汉堂中央,有阿育王塔。阿育(Aeoka)为统治全印度之王,归信佛教,大会佛徒,整理佛教经典,由是佛教得有形之根祗。同时,派宣教师百五十六人,宣教于四方、国内国外,所谓阿育天王之四方塔,与四方佛者,盖以此而来。

净慈五百罗汉名,多与华林同,录十次(其间有名数不同者,则将华林寺所记,注于括弧中)

第一位阿若侨陈如***∵∵2阿泥楼∵∵3有(无有字)贤无垢∵∵4须跋陀罗∵∵5迦留陀夷∵∵6闻声得果∵∵7旃檀藏王∵∵8施幢无垢∵∵9侨梵般提10因陀得惠∵∵11迦那行那∵∵12婆苏椠豆∵∵13法界四乐∵∵14优楼频螺(15)∵∵15佛陀密多(14)16那提(提婆)迦乐∵∵17那罗延目∵∵18佛陀罗提19未由(田)底迦∵∵20罗陀多化∵∵21优波毯多22僧迦那舍∵∵23教说当佳∵∵24商那和修(隆)25达摩波罗∵∵26迦那迦乐∵∵27定果得乐∵∵28庄严无忧∵∵29∵∵忆恃因缘∵∵30迦那提婆∵∵31破邪(那)神迪∵∵32坚字三字(昧)∵∵33∵∵阿?楼院34鸠摩罗多∵∵35毒龙皈依∵∵36∵∵同声稽首37昆罗胝子∵∵38伐(佛)苏密多∵∵39阁提首那40僧伽耶舍∵∵41慈(悲)愍世间∵∵42献花提记43眼光(花)定力∵∵44伽耶舍那∵∵45沙底芯彗46婆阁提婆∵∵47解空无圻(垢)∵∵48伏陀密多49富那夜舍∵∵50伽耶天眼∵∵51不着世间∵∵52解空第一∵∵53罗度无尽∵∵54金刚破魔∵∵55愿护世口(间)∵∵56无复禅定∵∵57无作惠善∵∵58十劫惠善∵∵59构檀得香∵∵60金山觉意∵∵61无业索净(无索净工字)∵∵62摩阿刹利∵∵63无量本行∵∵64一念(会)解空∵∵65观身无常∵∵66千劫悲愿∵∵67瞿罗那合∵∵68解空定空∵∵69成就因缘∵∵70坚通精进∵∵71萨陀波仑∵72乾陀诃利∵∵73解空自在74摩诃注那∵∵75见人飞腾∵∵76不空不有∵∵77周利檠特(持)∵∵78瞿沙比丘∵∵79师子比丘∵∵80修行不着∵∵81毕陵伽蹉∵∵82摩利不动∵∵83三味甘露∵∵84解空无名∵∵85七佛难提∵∵86金刚精进87方便法藏∵∵88观行轮月∵∵89阿那邠(那)提90拂尘三昧∵∵91摩诃俱缔(蹄)∵∵92辟支(友)转智∵∵93山顶龙众(象)∵∵94罗纲思罗∵∵95劫宾覆藏∵∵96神道亿旦(具)∵∵97具寿俱提∵∵98法王菩提∵∵99法藏永劫∵∵100善往(住)∵∵101除忧102大忍∵∵103∵∵边(忧)自在∵∵104妙惧∵∵105严i∵∵106金髻∵∵107雷德∵∵108雷音∵∵109香像110马头∵∵111明首∵∵112金首(113)∵∵113敬首(112)∵∵114众首∵∵115辩德∵∵116羼提∵∵117悟达∵∵118法灯∵∵119离垢∵∵120境界∵∵121马胜122天t∵∵123无胜∵∵124月(自)净∵∵125不动126休息∵∵127调词达∵∵128普光∵∵129智积130宝幢∵∵131善惠∵∵132善眼∵∵133宝涌∵∵134宝儿∵∵135惠积∵∵136慧持∵∵137宝胜∵∵138道仙139帝纲∵∵140明纲∵∵141宝光∵∵142善调∵∵143奋讯∵∵144修道∵∵145大相∵∵146尊往∵∵147持世148光音∵∵149权教∵∵150善思∵∵151法眼152梵胜∵∵153光曜∵∵154直意∵∵155摩帝(希)156慧宽∵∵157无胜∵∵158昙摩∵∵159欢喜∵∵160游戏∵∵161道世∵∵162明照∵∵163普等∵∵164慧作

165助欢∵∵166难胜∵∵167菩德∵∵168宝涯169观身∵∵170华王(光)∵∵171德首∵∵172喜见173善宿∵∵174善意∵∵175爱光∵∵176华光(下多尊字)∵∵177善见∵∵178善根∵∵179德顶∵∵180妙臂∵∵181龙猛∵∵182弗沙∵∵183德光∵∵184散结185净∵∵186善观∵∵187大力∵∵188电光∵∵189宝伏∵∵190善星∵∵191罗旬(句)∵∵192慈地∵∵193庆友∵∵194世友∵∵195满宿∵∵196阐陀∵∵197月198大天∵∵199净藏∵∵200净眼∵∵201波罗密(下多多字)∵∵202俱那合∵∵203三味声∵∵204菩萨声

205∵∵吉祥咒∵∵206钵多罗∵∵207无边身∵∵208贤劫首∵∵209金刚味∵∵210乘味∵∵211婆私吒212心平等∵∵213不可比∵∵214乐覆藏∵∵215∵∵火(次)焰身∵∵216颇罗堕∵∵217断烦恼∵∵218薄俱罗∵∵219利婆多∵∵220护妙法∵∵221最胜意∵∵222须弥灯∵∵223没特(持)伽∵∵224弥沙塞(满)∵∵225善圆满∵∵2267波头摩∵∵227智慧灯∵∵228梅檀藏

229迦罗留∵∵230香焰幢∵∵231阿湿昆∵∵232摩尼宝∵∵233福首(音)∵∵234利婆弥∵∵235舍遮(庶)独∵∵236断业237欢喜智∵∵238乾陀罗∵∵239莎伽陀∵∵240须弥望∵∵241持善法∵∵242提多迦243水潮声∵∵244智慧海∵∵245众具德∵∵246不思议∵∵247弥遮仙∵∵248尼驮伽∵∵249首正念∵∵250净居提∵∵251梵音天∵∵253因地果∵∵253觉性解254精进山∵∵255无量光∵∵256不动意∵∵257修善业∵∵258阿逸多∵∵259孙陀罗∵∵260圣峰惠∵∵261曼殊行∵∵262阿利多∵∵263汉轮山∵∵264金和合(267)∵∵265法无住(266)∵∵266天鼓声(264)267如意轮(265)∵∵268首光焰∵∵269无比校∵∵270多伽楼∵∵271利(刹)利婆多∵∵272普贤行∵∵273持三味∵∵274威德声∵∵275利婆∵∵276名无尽277阿那悉∵∵278普胜山∵∵279辨才子∵∵280行化国∵∵281声龙种∵∵282誓南言∵∵283富伽耶∵∵284行传法∵∵285香金首∵∵286摩孥罗∵∵287光普现288惠依iE∵∵289降魔军∵∵290首(普)焰光∵∵291持大[~∵∵292藏律行∵∵293德自在∵∵294服龙王295阁夜多∵∵296秦摩利∵∵297义法胜∵∵298施婆罗∵∵299阐提魔∵∵3003~住道∵∵301无垢行∵∵302可波罗∵∵303声皈依∵∵304禅定果∵∵305不退法306僧伽耶∵∵307达摩真∵∵308持善法∵∵309受(爱)胜果∵∵310心胜修∵∵311会法藏(313)∵∵312常欢喜(311)∵∵313威仪多(312)∵∵314头陀僧315议洗肠∵∵316德净悟∵∵317无垢藏∵∵318降伏魔∵∵319阿僧伽∵∵320金当(富金)乐∵∵321顿悟

322周陀婆∵∵323住世间∵∵324灯道首∵∵325甘露法∵∵326自在3~∵∵327须达那∵∵328超法雨329德妙法∵∵330~应真∵∵331坚固,t>∵∵332声响应∵∵333应赴供∵∵334尘劫空∵∵335∵∵光明灯336执宝炬∵∵337功德相∵∵338忍生4>∵∵339阿氏多∵∵340白香象∵∵341识目(月)生∵∵342赞欢愿

343定拂(佛)罗∵∵344声引众∵∵345离净语346鸠舍尊∵∵347郁(届)多罗(尊)∵∵348福业除349罗余∵∵350大药(乐)尊∵∵351胜解空∵∵352修无德∵∵353喜无著∵∵354当(月)盖尊∵∵355柟檀罗∵∵356位心定(心定轮)∵∵357庵罗满∵∵358顶生尊∵∵359萨和坛∵∵360真福德∵∵361须那利362熹见尊∵∵363韦蓝生t∵∵364提婆长∵∵365成大利366法首∵∵367苏顿(频)陀∵∵368众德首369金刚藏∵∵370∵∵瞿伽梨∵∵371月照明∵∵372无垢藏∵∵373除疑纲∵∵374无量明∵∵375除众(象)忧∵∵376无垢德∵∵377光明纲∵∵378善修行∵∵379坐清凉∵∵380无忧眼∵∵381去盖障∵∵382自明尊383和伦调∵∵384净除垢∵∵385去诸业∵∵386慈仁尊∵∵387无尽慈∵∵388飒陀怒(恕)∵∵389那罗达

390行愿持∵∵391天眼尊∵∵392无尽智∵∵393编具足∵∵394宝盖尊∵∵395神通化∵∵396思善识397喜信净∵∵398摩诃南∵∵399无量光∵∵400金刚惠∵∵401伏虎施(陌)∵∵402幻化空∵∵403金刚明

404莲花净∵∵405拘那意∵∵406贤首尊∵∵407调定藏∵∵408利盒罗∵∵409无量光∵∵410无垢称411大(天)音声∵∵412大威光∵∵413自在t∵∵414明世果∵∵415最上尊∵∵416金刚尊∵∵417镯慢意418最无I~L∵∵4]9超绝伦∵∵420月菩提∵∵421持世界∵∵422定华智(竺)∵∵423无边胜∵∵424最胜幢

425弃恶法∵∵426无碍行∵∵427普庄严∵∵428无尽兹∵∵429常悲愍∵∵430大尘障∵∵431光焰明432智眼明∵∵433坚固行∵∵434澍云雨∵∵435不动罗∵∵436普光明∵∵437心观净(438)∵∵438那罗德(437)∵∵439法上尊(440)∵∵440师子尊(439)∵∵·441精进辨∵∵442乐说果∵∵443观无边∵∵444破邪见(445)∵∵445师子翻(444)∵∵446无忧得∵∵447行无边∵∵448惠金刚∵∵449义成就∵∵450善住义451信证尊∵∵452行警端∵∵453德普洽∵∵454师子作∵∵455行忍兹∵∵456无相空∵∵457勇精进∵∵458胜清净∵∵459有性空∵∵460净那罗∵∵461法自在462师子颊∵∵463大贤光∵∵464摩诃罗∵∵465音调敏∵∵466狮子臆∵∵467坏摩军∵∵468分别身∵∵469净解脱∵∵470质直行∵∵471智仁慈∵∵472具足仪473如意杂∵∵474大(火)识妙∵∵475劫宾那∵∵476普焰光(477)∵∵477高远行(476)∵∵478得佛智479寂(家)静行∵∵480悟真常∵∵481破魔贼∵∵482灭慈(恶)趣∵∵483性海通∵∵484妙(无妙字)法通

485憨不息(484)∵∵486摄众心∵∵487道大众488常隐行∵∵489菩萨慈∵∵490拔众苦∵∵491寻声应∵∵492数劫空(定)∵∵493注法水∵∵494得法空(定通)∵∵495惠广增∵∵496六根尽∵∵497跋陀(度)罗∵∵498思萨埵∵∵499注茶迦∵∵500钵利罗

501愿事从

(注:每名下,均有***,略去)

以上罗汉之名,为《净慧寺志》所载者,其中197月净,与124同名,372无垢藏,与317同名,499无量光,与399同名,413自在王,与326同名,428无尽慈,与387同名。华林只五百罗汉,无有501之愿事众。

第五华林寺与岭南佛教

岭表之信佛,其始于两晋之后欤?古代粤人之信仰,据《汉书·郊祀志》载:

粤人勇之(师古曰:勇之越人名也)言粤人俗鬼(师古曰:俗鬼,言其土俗尚鬼神之事,)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乃命粤巫立粤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粤祠鸡卜,自此始用。

粤人信仰,在古籍所记,此当为最早者。后汉时,犹只有粤人俗鬼之说,其后佛教传来,俗鬼之俗,仍不稍衰。张骛《朝野佥》载,谓:岭南风俗,家人有病,先杀鸡鹅等以祀之,将为修福。若不差,即刺杀猪狗以祈之,不差,即刺杀太牢以祷之,更不差,即是命也,不复更祈。

蔡绦《铁围山丛谈》,谓:

南人喜祀雷神者,谓之天神,祀天神,必养大豕,目曰神牲。人见神牲,则莫敢犯伤。养之率百日外,始十巳之。独天牲如此,他牲则但取具而已,又遇逐恶气,禳疾病,必磔犬。

又曰:

《汉书·郊祀志》,言粤人信鬼,而以鸡卜。李奇注谓,持鸡骨卜也。唐柳子厚亦言鸡骨占年。今粤俗不然,实用鸡卵。其法先祭鬼,乃取鸡卵,墨画其表,以为外象,画皆有重轻,类分我别彼,犹易卦所谓世与应者,于是北面诏鬼神而道厥事,然后誓之,投卵铛中,熟,则以刀横断鸡卵,其黄白厚薄处,为内象,配用外象之彼我,以求其棱克与否。凡卜病卜行人,雅殊有验。

黄瑜《双槐岁钞》亦曰:∵∵“南人凡病,皆谓之瘴,率不服药,惟事祭鬼。”据《郝通志》所记,粤俗中,每年时节,惟有四月八日之浮屠浴佛,七月十四日浮屠盂兰盆会之结缘,其他皆非礼佛者。盖鬼神之信仰,其源甚古,深人人心。佛教传播岭南,只于人民之旧信仰中,更加一种信仰,并未能代替旧信仰之地位。而佛教信仰,且受中国旧信仰之影响而改变,所谓佛者,在一般人视之,固与神无殊也。

佛教在岭南之发展,可自寺院之建造以觇之。在广州寺院最早者,当推王苑朝延寺(亦称王园寺),始于东晋安帝隆安年间,厨宾国三藏法师,住在此,为佛教徒传道之始(寺址旧为虞苑,三国时吴之虞翻谪居此于,翻卒,妻子还吴,施其宅为庵。)刘宋武帝永初元年,梵僧术那跋陀罗,飞锡至此,始创戒坛,立制止道场,由是佛教传播渐广。梁武天监元年,有智药禅师,∵∵自西竺国来。由王苑之创至此,可谓佛教在岭南之开创期。王苑寺即今光孝寺旧址。梁普通七年,达摩禅师来,为西来庵创立之始,自是而后,广州兴建之名刹,则如梁大同三年(537年)因武帝母舅昙裕法师得佛骨于西域,奉敕所建之宝庄严寺,为今净慧寺之始。南汉时,建宝光寺。明代有龙藏寺,为今大佛寺之始。清顺治时,建海幢寺。康熙时,建檀度庵。其在四郊及各县者,亦大多建于宋后,故王园与西来,当为岭南寺院建造最早者。

岭南官宪,于佛教之提倡最早者,当推梁时之萧昂,其后有五代时刘汉、清初之平南王,萧昂事迹,虽据史籍所载者甚鲜,而达摩之西来,即在萧昂治粤之时。西来庵之建,与萧昂不无关系。是西来庵对于岭南佛教之传播,当以地方官之关系,而有相当之影响也。

达摩为中国禅门初祖,考达摩菩提达摩,Bod-idharma译意为道法),为南天竺之刹帝利种(印度四姓之一,即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须陀四族也),父王名香至,达摩其第三子也,原名菩提多罗。后从廿七祖般若多罗(迦叶以来,传法之二十七世),嗣其法,改多罗为达摩。可见达摩之师承,在佛教中地位之重要,南朝宋齐梁诸代,禅师东来者甚众。多兼学大小乘。达摩虽为其时西来禅师之一,而因其门徒众多,佛化大行于中国,遂形成禅宗一派。

自达摩西来至六祖慧能(由第二代慧可传至慧能第六代,)人寂,约百九十年间,纯为达摩禅盛行时代。当时禅风,远非后世可比。前者恰如大道坦坦,后者则如横岐参差。前者如七通八达之都会,后者则如山岳险峻之僻邑,前者直截简明,容易领得其大旨;后者幽险晦涩,学者苦于研讨。达摩禅之特色,第一:摈弃经教,体现其真意,去算沙之弊,活捉佛之精神。第二特色:用普通佛教之术语,不取特殊禅宗之术语,努力于佛法之全提,力反宗派之角峙。第三特色:习禅之弊,每陷于厌世主义,表现神异之风,而达摩禅则无此弊,守平实稳健之风。第四特色:不为老庄哲学之思潮所感染,信奉大乘之教理。第五特色:虽用力于坐禅工夫,而非同于死刑之囚。第六特色:不惜佛拳棒喝之机用,亦无脱常轨,逞畸言异行,以自高之风。第七特色:用心于布教传道,非如后世禅僧之乐于闲居自适。

则达摩之来广州,广州又似为中国禅宗之发祥地矣。

然考岭南佛教之历史,有不然者:

第一,西来庵虽创建甚早,而其后历隋唐五代宋元明诸代,并未见若何之发展。其兴盛之期,乃在清初改建华林寺之后。岭南传法者,多不在西来庵。自达摩后,至唐高宗仪风元年(676年),六祖慧能,与从僧论风幡于乾明法性二寺,(即王园寺,唐贞观间改),于菩提树下,祝发,遂开东山之法门,其后建风幡堂,大鉴殿,内鉴阁等。神龙元年(705年)西域般刺密谛三藏,于此译《楞严经》,笔授宰相房融之。宝历二年十二月(826年)建大悲幢。其后此寺叠经建造(如会昌五年,西历845五年,改为西云道宫。五代南汉铸铁塔二。宋太祖建隆三年,西历962年,改为乾明禅寺。徽宗时,改名崇宁万寺,高宗诏改报恩广孝禅寺。明正统十年,西历1445年,赐《大藏经》十二函。成化十八年,西历1649年,天然法师于此开法),为皇朝所重,其影响社会之力,当甚大,而西来庵则默默无闻。

又净慧寺之建,虽后于西来,在梁时有武帝之赐号。南汉时,则有刘氏宗女,为尼居之。于上元中秋之际,点花灯于塔,以祈丰稔,为当时人民所普遍崇拜,今犹有花塔之名。苏子瞻为题六榕,引动士子,至今犹称道六榕。而西来庵则默默无闻也。

南汉时,有达岸禅师,初礼慧涛,受戒于文偃,游广州,居风幡堂。南汉后主(刘铱)人寺,与语,悦之,赐以玉环、银钵、金栏袈裟,隆礼供养。后达岸以大通寺形势宽宏,林泉茂美,请于后主,居此,从游者日众,寺不能容,相与结卢田间,以受禅教。后主至寺,见其湫隘,遂兴土木,殿宇既成。如王宫,赐名宝光。后主降后,达岸犹于此寺说法,迁化于此,肉身供奉。宋政和六年,经略使觉民,为题大通慈应禅院。明万历六年,大旱,众僧迎师之肉身至诃林(光孝寺),虔祷三日,甘霖大霈,四野沾足。达岸为当道所尊,传法至广,后代信仰复深,其影响社会当非浅鲜,而西来庵则默默无闻。

平南王崇重佛典,藉祝皇厘,遍修羊城古刹,其于岭南佛教之倡,亦有重大关系。于海幢寺,自建天王殿。王福晋舒氏建大殿,总兵许尔显建二殿,及后阁,巡抚刘秉权建山门,殿宇宏敞,庄严,为当时岭南雄刹。寺内所用绿瓦,均舒福晋所施。平南王又自捐俸,建大佛寺,上为天子祝福,制式悉仿京师官庙,建筑庄严,是寺为当时祝嫠净坛。平南时,崇重寺院,华林不与焉。

第二,达摩禅师,虽为中国禅宗之开山祖,其后岭南佛法之宗,又多为禅宗之戒,然达摩对岭南佛教,无有直接之影响。考达摩来华,虽先诣广州,武帝即遣使迎至金陵,其在粤之期,不及一载。据宋本觉之《释氏通鉴》卷五,∵∵《梁普通元年》之条云:

九月二十一日,天竺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至广州,刺史表闻,武帝遣使诏迎,十一月一日,至金陵。……十九日,遂去梁,折芦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

是达摩在广州之时间,不过月余,据当时交通情形,此时间似觉过短,∵∵自广州至金陵,亡虑三千余里,将命者往而复,师方启行,岂月余之间所能达。(《传灯录》则谓:∵∵“师以九月二十一日至广州,刺史以表闻奏,帝遣使?诏迎之,师以十月一日至金陵,其时间更短不可信。)然在广州之期间,亦当不甚长,达摩在江南之时期,亦甚短,僧肇(罗什高弟)之《涅盘无名论》云:

武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禅家诸记所云,皆同此,达摩至魏,居少林寺,传其法于慧可。∵∵《旧唐书·神秀传》云:“达摩赍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问以有为之事,达摩不说,及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传灯录》卷三云:∵∵“魏氏奉释禅隽如林光统律,师·流支三藏中僧中之鸾凤也,睹师演道,斥相指心,每与师论议,是非蜂起。师遐振玄风,普施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堪任,竞起害心,数加毒药。至第六度,以化缘已毕,传法得人,遂不复救之,端居而逝。”是达摩之传法,乃在方北,虽道经广州,金陵,并未有所说法。故禅宗之祖,虽为达摩,而传禅宗于岭表,乃其后代弟子也。

廿,十一,廿四,草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