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参学游记

【作者:焕∵禅】∵

6月21日,在定光寺监院达理法师、佛学院教导长超群法师的带领下,我院第七届40名本科毕业生,踏上了河南省洛阳市参学的旅程。滂沱大雨一路伴行,我们来到了慕名已久的佛教古刹白马寺。早在史书上得知,白马寺所在的洛阳城,自周代以来,是十一朝古都、历史名城: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才荟萃的地方。而座落于古城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朝廷出钱兴建的第一所官办佛寺,号称为“中国第一古刹”,并被中国佛教界尊为“释源”和“祖庭”。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坐北向南,北依邙山,南临洛水,梵殿宝塔,长林古木,松柏凝翠,肃穆幽静。它虽然建于东汉明帝水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有1900余年的悠久历史,但是,现在白马寺的规模与布局是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修整后保存下来的,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位于清凉台中心的毗卢阁,这五层殿堂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东西两侧还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法宝阁、藏经阁等一百余间附属建筑。它们左右对称、结构严谨,具有典型的中国佛寺特色。

高大宽畅的山门,是明代所建的牌坊式歇山顶,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部分券石上还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这种券石可能是东汉遗物,也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古文物。牌坊式的山门共有三个门,在佛教里代表着“三解脱门”。因为在1987年翻修了顶部,所以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个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的亲笔题字。在山门前有两匹左右相对而立的宋代石雕马,身长2.2米,高1.8米,雕工圆润,形象逼真,好像是刚刚翻山越岭、长途跋涉驮经而来的:他们又仿佛在向前来朝拜的人们,诉说着白马寺的由来。

史书上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帝招大臣共议此梦。博士傅毅向帝启奏,说:“臣听说西方有神,就像您所梦到的一样,人们称之为佛!”帝听后龙颜大悦,即派大臣蔡情、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寻佛求经。永平八年,蔡情等人告别京都洛阳,踏上了“西行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汉境至中亚一带),蔡惰等人遇到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并邀请他们同赴洛阳讲经、弘法。永平十年,蔡悄和摄、竺等人一起,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受到汉明帝的隆重迎接,二位印度高僧被安排暂住于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第二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故取名为“白马寺”。从此,在中国的大地上,洛河之滨,天子脚下,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佛寺,也是佛教在中土生根发芽的第一座菩提道场。二位印度高僧就在这里禅居,译出了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在山门内东侧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记载了这一段白马驮经的历史。此碑立于元代至/顷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碑文是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

山门内的西侧,有一个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着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走过种有牡丹、芍药、玫瑰等的大花圃、两旁整齐的万年青、参天的白杨甬道,我们来到了白马寺的第一重大殿天王殿。殿内供有明朝塑造的大肚弥勒佛,他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形像诩诩如生。佛像上面的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晶。两侧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器,各有表法,寓意为祈祷国家“风调雨顺”!

最引人注目的是,天王殿两侧种植的石榴树,它与人们所说的“五月石榴红似火”的说法恰恰相反,因为白马寺的石榴花不是红色,而是白色的。石榴原产于安息国(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在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有“五月榴花白如雪”之美谈!白马寺的石榴在汉魏时期,曾经誉满京师,当时就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说法。

天王殿之后是大佛殿。为明代重建,台基高l米,单檐歇山式屋面,面阔5间,进深4间。内供的释迦牟尼佛像,高2.4米,为明代泥塑。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传遍四野,经久不绝,远闻数十里。更神奇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同样,如果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这就是有名的“马寺钟声”,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洛阳八大景之一。

拾阶而上,便是元代重建,明、清时重修的大雄殿。中央为释迦佛,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两侧是元代塑造、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东西两侧墙上的木雕干佛龛,共有壁佛5056尊。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有一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了一只大鹏金翅鸟。在大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据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很多龙子龙孙都无法逃避金翅鸟的大爪。对于龙族即将面临的灭尽厄运,龙王虽然焦虑万分,但面对强大的金翅鸟却无可奈何,只好前来求佛。佛陀慈悲,即从所披袈裟中剪出一块,交子龙王,嘱其回去后,从袈裟里抽出一根丝,系在每条龙的身上。这样,有佛陀的庇护,龙族不再担心会受到金翅鸟的迫害。龙族的问题解决了,而大鹏金翅鸟却又面临着饿死的危机。无奈,大鹏金翅鸟也来到了佛陀的住处,说:“伟大慈悲的佛陀啊!龙族受到您的庇护,而我金翅鸟的子孙从此没有龙吃,也会被饿死的。求求你也救救我的子孙后代吧!”佛陀慈悲、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说:“你们不用担心,只要以后不再互相残杀,我的弟子们会在吃饭前,先持咒、加持饭食,布施你们。”因此佛制,佛弟子吃饭前,先念供、出食,持“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崦,穆帝莎诃”之咒语,布施、救度他们。这样,龙摆脱了被吃的命运,大鹏金翅鸟的要求也得到了满足,真所谓“龙鸟皆大欢喜。”

穿过大殿便来到了供阿弥陀佛的接引殿和供华严三圣的毗卢殿。接引殿供奉的西方三圣,皆为清代的泥塑造像。因为此殿在清代同治年间曾遭到火灾被毁,后在光绪年间重建,所以它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堂。

毗卢殿位于有“空中庭院”之称的清凉台的中心。清凉台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是白马寺的一大胜景。据说,清凉台本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的地方。后来蔡惰等人从西域取经回来后,这里就成了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的居住地和译经所。在清凉台上还有他们的塑像,寄托了我们中国人民对二位印度高僧为法忘躯、大无畏精神的崇高敬意!他们圆寂后就葬在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的茂密柏树丛中,这就是有名的“腾兰墓”。东西二边竖有宋徽宗追封的碑文,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摄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

在清凉台两侧的藏经阁和法宝阁,里面供奉着泰国世界佛教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佛铜像。中华古佛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尊造型奇美的拇指大的佛像,塑于东汉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后在战乱中流失,辗转至于泰国,分别收藏在泰国博物馆和泰国一位富商的密室中。为了增进泰、中二国佛教界的友谊,泰国将此佛像复制成两尊九十七厘米高的铜质镀金佛像,于一九九四年重阳节在北京广济寺由佛教三大语系高僧共同主持开光仪式。此后,一尊佛像请回泰国供奉,另一尊佛像归宗白马寺。于一九九五年四月六日,白马寺隆重举行了中华古佛归宗庆典大法会。在庆典法会上,荣差努哇副僧王说:“白马寺是中国的佛教圣地,在佛教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华古佛并未流失,古佛就在我们善信的心中!”是啊!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佛陀又何曾离开过我们!

白马寺还有一个神奇的佛塔,就是山门东侧的齐云塔,原名为释迦舍利塔,亦称金方塔。它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高35米,外形呈抛物线状,造型别致。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是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所建。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了5年)重建,讫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齐云塔的神奇之处就是: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手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只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当我们从神奇的齐云塔绕回白马寺时,遇到了刚刚接待完贵宾要回方丈室休息的印乐大和尚。考虑时间已晚、大和尚也累了,故不敢打扰,向大和尚顶过礼后,就准备离开这座古老的宝刹。但是大和尚非常慈悲,听说我们是佛学院毕业的学僧来此参学,不顾疲惫,让知客师父安排我们到客堂见面、座谈。大和尚看到我们都拘束地坐着,不敢开口,便半开玩笑地说:“洛阳已经干旱了三个月,今天你们一到,就把雨水带来,恩泽洛阳,你们可是我们洛阳的贵宾啊!”笑声冲淡了隔阂,我们就在愉快的气氛中交谈,聆听大和尚的慈悲开示。同时,我们还向大和尚汇报了我们佛学院的办学情况以及我们毕业后的打算和目标。大和尚听后很高兴,不但肯定了我们佛学院办学所取得的成绩,而且勉励我们毕业后,要继续修学、发菩提心,敢于承担如来上弘下化的家业!

时间过得很快,按计划要开始下一个行程了。我们带着大和尚的谆谆教诲,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白马寺,奔赴下一所参学的寺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