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世界名刹白马寺

冬枫∵

九朝古都洛阳,久负“花城”盛名,尤以“牡丹甲天下”。每年花放时节,总是”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观花买花,车马喧喧,人流如潮,热闹非常。不巧的是,”偏我来时不遇春”,不过,那驰名中外的白马寺,也如一株珍奇罕有的古刹之花,却是四时不衰。看一看,游一游,同样是值得称道的快事。

还没来白马寺之前,就听到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那是1900多年前的一天深夜,东汉明帝刘庄,睡梦中见到一个身披日月光明的金人,在宫殿上空盘旋回转,久久不肯离去,心中百思不解。第二天便问起此事,大臣傅毅高兴地告诉他:那是天竺国{今印度门弗的法力。刘庄听后,欣喜异常,当即派遣郎中蔡倍、博士弟子秦景等10令人,前往天竺国取经。当走到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刚好遇见天竺国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连同佛经42章和释迦牟尼像,用白马驮载回到都城洛阳。汉明帝见到不远万里取回的“真经”,极为赏识,立即下令在城西雍门外1500米的御道南边,兴工筑寺。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竣工,取名白马寺。这也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修起的第一座寺院。从此,历代不少中外名僧、大师云集在这里,译经传教,讲法着说,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尽管火车到达洛阳车站时已是下午,我还是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向往已久的白马寺。一下汽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匹傲然挺立在门前的银灰石马。它们从容不迫,昂首远望,犹如风尘仆仆地刚刚西行归来,连背上的征鞍尚未来得及解下,就早早守候在那里,欢迎着一批批慕名而来的远方游客。风吹雨淋,朝朝暮暮,似乎从来不曾因为自己的功劳洋洋得意、目空一切!

走近绛紫色的山门,强烈的庄严凝重气氛,迎面袭来,顶部悬有一块石匾,上书“白马寺”三个雪白大字,显得格外明亮醒目。宽敞的庭院内,林木葱茏幽雅恬静,耸立在正前方的,便是天王殿。宏伟古朴的屋脊上,一轮红日居中;两侧飘着长须的云龙,横空腾跃,携来“风调雨顺”四字。殿堂里,袒胸露腹、赤脚免冠的弥勒佛,安详地坐在镂金的碑龛内,手持串珠,笑容可掬。东西两旁,分别是多闻、增长、持国、广目四大天王,他们有的撑伞,有的扶龙,有的托塔,有的握琴,原来这就是风调雨顺的象征……

天王殿后面为大佛殿,里边绫罗帷帐,香案五供,须弥台上盘腿端坐的主尊像,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和菩萨文殊、普贤。左右立像为迦叶、阿难两弟子,这是众僧每日晨夕温做功课的场所。在这间偌大的禅堂中,使我最感兴趣的是,在左面一人来高的朱红大架上,悬着的那口铸有“***常转”字样的巨型古钟。看到它,使我立刻联想起洛阳八大美景之一的“马寺钟声”的盛况。当时,每到万籁俱寂、夜深人静的时候,这里大钟当当响起,洪亮的声音立刻传出数十千米。与此同时,洛阳东门挂着的同一频率的铸钟,发生强烈共鸣,此伏彼起,赏心悦耳,就像在深山峡谷中荡起的回音,所以又有“马寺钟声,洛钟西应”之说。对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夜半钟”曾有不少文人作了生动的吟咏:古寺云深藓径封,离离百八动千峰。洛阳多少卢生梦,枕上惊回第几春……”

顺着石铺甬路继续前行,来到了大雄宝殿。记得在开封相国寺、嵩山少林寺等许多古刹都有这大雄宝殿。后来才明白,这“大雄”就是“佛”的意思。走进后,四周环顾一遍,即使像我这样的门外汉,也会从这整个布局、气魄、装饰上看出这是全寺的主要大殿。正面的三尊坐像为释迦牟尼和弥陀、药师。两侧是十八罗汉,一个个形态丰满,栩栩如生,描金绘翠,独具匠心,明代初期塑成,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实为难能可贵的艺术珍品。再向周围看去,几乎整个墙壁都“站”满了千姿百态、形神各异的小佛像。一问才知,竟有5056尊之多,少说也有几个团的“兵力”啊!

在漫长的岁月里,古都洛阳几经兵燹,但寺院香火始终未绝。自摄摩腾、竺法兰在这里译出最早的“四十二章经”后,中原佛寺日益繁盛,僧侣不断增多。到西晋时,洛阳全城就有寺院42座之多。北魏统治者,对佛教更是崇仰,当时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摸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宫殿共阿房等壮……”,古都佛寺激增到1367所,白马寺为最大。到了唐朝,武则天为达到做女皇的目的,大肆鼓吹和借助宗教神学的“法力”,派薛怀义为这里住持,大兴土木,筑房立禅,成为鼎盛时代,占地4公顷多,有诗描写道:“月明见古寺,村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

我一面回顾着白马寺的兴衰历史,一面兴致勃勃拾级而上,登上了全寺最后一座庭院的清凉台、毗卢殿,这是现存遗迹中,最早的一个建筑群。居高临下,顿感开阔明快,犹如驶出峡谷、跃进平湖的航船一般,心旷神怡。古吞古色的殿堂,挺拔参天的大树,徐徐拂过、沁人心脾的晚风……实在是消夏避暑的最佳处所,难怪汉明帝刘庄要选在这里读书,印度腾、兰高僧,要在这里翻译经书……如今清凉台两侧,还配有二大间的享殿;清凉台脚下,还筑有他们的墓室。这两位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前来我国传播文化的友好使者,操劳一世,长眠在异乡他邦的土地上,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站在高高的清凉台上,放眼东南,在一片沃野庄田之上,有个小小村落缑氏村,这就是唐高僧玄奘的故里。过去,总是把这位徒步5万里、历时19载到西天取经的神化人物,和白马寺连在一起。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白马寺的兴建,是在东汉时期,比起玄奘来,要早600多年哩!把目光再移向银蛇般闪闪发亮的陇海铁路旁,在它北边,有两个平平常常的土台,看上去毫无惊人之处,可它就是白马寺的六景之一,着名的焚经台。

我站在高高的清凉台上,目光情不自禁地落到门前那两匹宋代雕就的白马上,你看它形像是那样温驯,精神是那样饱满,体魄是那样健壮,好像又驰骋在任重道远的征途上,越过弯弯洛水,翻过巍巍邙山,一直奔赴遥远的前方……

我站在风光秀丽的清凉台上,鸟瞰全寺,浮想联翩,多少脍炙人口的诗作佳句,股股山泉般涌了上来:

香台宝阁碧玲珑,

花雨长年绕梵宫,

石磴高悬人罕到,

时闻清声落空蒙……

(作者工作单位为北京武警总部创作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