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奇石得名的光福寺

贾杏年

常熟虞山北麓破龙涧中,深藏着一座与杭州灵隐寺、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齐名的江南古刹——兴福寺。它虽藏之幽谷但历来游人不绝,香火鼎盛。

兴福寺始建于南朝年间,初名大慧寺,因寺在破龙涧下、破山之上,又俗称破山寺。

梁大同五年(539年),该寺扩建大修时,在大雄宝殿内发现一块大如伏牛的岩石。石上纹筋暴生,其苍劲之状,细察之下竟是字样,左看似“兴”字,右看似“福”字。见者无不称奇,视为祥瑞之石,顶礼膜拜。此事传开,这座地处幽谷的孤庙顿时兴旺起来,人们竞相从四面八方赶来,拜倒在奇石之下,祈求消灾灭病,讨取吉祥如意。寺名便因此而更改为兴福寺。唐懿宗咸通九年(863年),皇帝还特赐“兴福禅寺”匾额。

石上为什么会有“兴”、“福”字样?其实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原来,兴福寺的大雄宝殿后面就是虞山山坡,兴福石是山上岩石整体的延伸部分,寺庙扩建时被分割在大雄宝殿之内。虞山山石是石英砂岩,这种砂岩是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在湖泊中沉积而成的岩石,地质上称之为五通砂岩。由于岩石坚硬而又性脆,受地壳运动的挤压,形成了断裂和有规则的裂隙节理。兴福寺所在的破龙涧,就是岩层断裂破碎带被风化和流水侵蚀而成的山谷。而兴福石则是岩石被纵、横、斜三组不同方向的节理切割,又长期受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使岩石表面形成了宛如汉字字体中横、竖、撇的凹凸的纹理,奇巧地构成了“兴”、“福”字样。兴与福不正是人们所企盼的吗?于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对这兴福石的“神化”已经减弱,但并不影响兴福寺的魅力。“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唐代诗人常建的这首《破山寺后禅寺》诗,描绘了兴福寺的幽邃景色,出神入化,脍炙人口。就象张继的《枫桥夜泊》使寒山寺蜚声海内外一样,这诗也导致兴福寺四海闻名,诗的魅力,远在兴福石之上哩!

兴福石使寺因石得名,想不到《破山寺后禅寺》诗石更吸引人。这首诗的石碑在兴福寺东院内,系按宋代着名书法家米芾手书刻制。米芾书写时,改动了常建原诗中的“照、曲、俱、惟闻”五个字,分别改作“明、竹、都、但余”,使诗与景更相贴切——当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求一致。米芾手书在清代时为襄阳郡守言如泗所获,带回故乡常熟,刻碑立于兴福寺,名诗、名书、佳刻集于一石,千古韵事,流存于世,人称“三绝碑”,使后人受惠至今。

摘自《苏州杂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