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游绵阳“白衣庵”记

自从来了绵阳,因学校远离市区之故,是不常常出门的。这日绵阳的天分外的好,往日阴沉沉雾蒙蒙的低压着的云层渐渐散去,阳光懒懒的斜撒下来,照在人的身上暖暖的;天空湛蓝空明,人抬头仰视,映的心中澄明、澄明的。前儿听坐车去市区的同学说,绵阳有一班公交车到一个叫南山寺的地方……听着听着,心中不禁一震,或许也是一种冥冥的感召吧,我心动了。

第二天,坐上车,去寻那个心中的南山寺。

果真有一站叫南山寺,下了车,四下瞧去:只见正前方是一条宽宽的大河,那便是环绕着绵阳城的安昌河;往左望去,是一座横跨整条大河的安昌大桥;再往右一瞧,眼前一亮,沿着蜿蜒的斜坡行上去,一块黑底匾额映入眼帘,上书三个金漆大字:白衣庵。这正是我要寻的一方庙宇。

跨过高高的门槛,沿着大红的围墙,我踏进一个清幽的地方。高高的树,平平的路,红红的围墙,绿绿的琉璃瓦,轻扬的鸟叫,圣洁的梵铃音……时间似乎也忍不住在这清幽的地方流连,放慢了前行的脚步。一株株小白花,洁白而淡雅,一只白白的小蝴蝶,“忽”的一下从花丛中飞出,在我的周身徘徊、徘徊,将我引到观音殿。

站在观音殿外,仰望高高的楼宇,高大而缭乱,庄严而素美,它的屋脊属朱檐黄筒瓦斜山式,传统的飞檐,高高的向天空挑去,好像龙的胡须般灵动有力。迈了门槛,进入庙堂,一座高达6米高的观音菩萨像,映入眼帘:她庄严而又慈祥,高贵而又圣洁,似少女般纯净,似夫人般端庄,又似母亲般,充满种种爱意。“慈航普度,大慈大悲”她就这样静静的俯视着你,在她面前,我虔诚的低下头,许下一个诚挚的愿望,我相信她会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因为她承载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在观音像的四周,有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像,他们代表了观音三十二个化身,每当人民有难时,她总是幻化成这三十二应身像其中的一像,去引渡那些受苦的人们。观音菩萨在中国香火如此的鼎盛,归根结底是她身上的那种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深深的感动着我们。

出了观音殿,登上了大雄宝殿,观音菩萨是释迦摩尼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徒弟看完了,哪有不拜见老师之理?还未登上大雄宝殿,便听见梵音袅袅,偷偷的隔着窗子细瞧,竟有十多个尼姑正在念经,大概是在诵读经文吧,这是她们每天必做的早课。以前只在小说中见到尼姑,总以为她和和尚乱搞,便不喜欢。可今日见了,方知自己错了。只见她们一位位认真的模样,不断的打木鱼、摇梵玲、诵经文,虽然我听不懂她们到底念了些什么,可是从她们专注的表情中,我看出了“虔诚”二字。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误,而犯了错误之后,不逃避、不畏惧,努力的正视它、不断用佛法的力量修正它,在日夜的不断自省中,达到一种对灵魂的救赎。这或许借助了神灵,或许是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但总比那些逃避错误的胆小鬼要强得多!

边走路,边在想一个问题:既然是“庵”(白衣庵),为何建在“寺”(南山寺)上?后来问了一个年老的尼姑才明白。

“白衣庵”原始建于明代万历中期,原址在今天的卫生巷及顺城街口附近,后毁于清嘉庆年间,民国的28年又重修南门,再加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又扩建街道,所以在原址上重建是不可能了。后在圣水寺果忍大师等一干人的倡导下,在1992年的时候,利用原南山寺山坡十贤堂旧址重建白衣庵,经过多年努力,方成如今之景象。

告别了这位老尼,我踏上了归程。依旧从正门出,那门口依旧是高高的,阳光依旧是暖暖的,蓝天依旧是蔚蓝蔚蓝的。转过头去,正好看见一只黄猫懒懒的趴在“九钉大红门”前晒太阳,不时的还打个滚儿,看这它慵懒的模样,我不禁莞尔一笑。回头望望那“白衣庵”,几根红漆大柱伫立在那,一条曲径蜿蜒开去。白衣庵,很安静,不像其他旅游庙宇那般人声鼎沸。我在别的地方的庙宇里游荡的时候,常被导游的高音喇叭破坏了心情,而在这里不会,这里只有幽幽的心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想着这首诗,我缓缓的回过头,微风轻轻的拨乱了我的头发。望着长长的安昌大桥倒映在宽宽的安昌河中;望着太阳慢慢的在云彩中穿行,阳光在水面上划着弧线。深深的吸几口微凉而新鲜的空气,我的心里异常的纯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