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溪口到雪窦山∵∵

裘国松

题记:跨入溪口锁钥武岭门,你其实走进了民国名镇早已定格的历史场景;穿越雪窦山口御书亭,你其实已翻开了秀甲四明的山水长卷……

千年溪口∵民国名镇

整整十个世纪之前的北宋景德三年(1006),雪窦山下、剡水北岸的溪口大兴土木而建村。不久,溪口人口已逼近八千之众。南宋以降,这里始为通向四明山和天台山腹地的关隘,连接明越两州的交通要道,继而成为这一带山区的经济和文化重要辐射点。

进入民国时期,这片饱含诗情蘸满古意的土地,忽而风生水起,遭遇惊天巨变———从1911年11月由日本回国参加推翻清廷光复杭州的决战,到1949年4月25日在解放大军隆隆炮声中,抛别故里、败走孤岛,蒋介石这位土着的溪口盐商之子,令这座古镇极度躁动,继而空前繁盛,最终又重趋平静和散淡。无可置疑,溪口见证了一页页变幻莫测的民国风云。当一切永远往而不返,溪口尤以“民国名镇”、“蒋氏故里”而名闻遐迩。

千年溪口以仙灵雪窦为枕,秀媚剡水绕膝,一派绿野平川,清溪舟筏,烟霞牧歌,宛若武陵桃源,古代有“武陵”之称。溪口门户武岭,即源出武陵之谐音。入飞檐翘角、气势不凡的武岭城门,便是与剡溪比肩的溪口三里长街武岭路。自东及西,次第散列着小洋房、文昌阁、丰镐房、玉泰盐铺等许多与蒋氏父子有涉的旧迹故地。

武岭南麓,剡溪之湄,有蒋经国的一座别墅,俗称小洋房。它建于1930年,当初还有一个很中国化的名称叫“涵斋”。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后,遵照其父的训示,在这里读书修身养性,直至1939年赴江西赣州任行署专员。1939年12月12日,日寇对溪口进行狂轰滥炸,死伤达百余人。蒋经国生母毛福梅在丰镐房后门口被炸身亡,蒋经国星夜赶到溪口奔丧,当即奋笔疾书“以血洗血”四字,并令人勒石,以表他的国仇家恨,原碑现仍保存于小洋房内。

小洋房之西紧挨着的是溪口名胜文昌阁。穿过武岭门,往左拾级而上,两旁古樟、老松夹道迎立。文昌阁在武岭之巅,它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素为文人学士聚会之地。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奎阁凌霄”,指的就是这处景观。1924年,蒋介石出资重建文昌阁,翌年竣工,呈现檐牙高啄、飞阁流丹的盛况。蒋介石遂将文昌阁改称乐亭,并亲撰《乐亭记》。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后,回乡常居此地,便成他们的私人别墅,兼作藏书楼。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蒋氏故居,系群体建筑,而溪口三里长街武岭路中段的丰镐房,乃是蒋氏故居的核心建筑。丰镐房坐北朝南,门前剡溪清澈,隔岸翠峰如簇。它原是一座寻常的浙东民居,蒋介石显赫后,于1935年对丰镐房进行了扩建。整座院落由大门、素居、报本堂和独立小楼等组合而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49间。丰镐房虽为“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传统府第格局,满眼是赭壁墨柱、精美雕刻、生动堆塑,但细细审视,它已经领受了西洋建筑文化的影响。丰镐房的“素居”是前厅;后堂“报本堂”供有蒋氏祖宗牌位,是蒋氏敬天祭祖之地。西厢房为蒋介石发妻毛福梅居处,而室内布置颇具西洋风格的东厢房则是宋美龄住所。西厢房之西的那幢独立小楼,有小楼梯与西厢相连,那里是蒋母王采玉旧居。当今游人所见的丰镐房,已按蒋介石1949年离开大陆时的原样,复原布置。

出丰镐房往西续行约二百米,便是蒋介石出生地———玉泰盐铺。这里曾是蒋介石祖父蒋玉表、父亲蒋肃庵经商开店之处,店务以卖盐为主,兼营大米、酒类、杂货,为当年溪口镇上的大商号。清光绪十三年(1887)农历九月十五日未时,蒋介石出生于玉泰盐铺的楼上,其祖父取其名曰瑞元。1948年,也许出于对祖上遗产的敬意,抑或对自己出生之地的怀恋,蒋介石出资予以拆建,共建楼房三间、平屋三间,门为石砌框架,四周围以高墙。蒋介石还手书“玉泰盐铺原址”六字,并勒石以记。

应梦名山∵唐宋诗路

巍峨的四明山脉,有峰二百八十之众,雪窦山自古秀甲四明,号称“四明第一山”。雪窦山之瀑雄而柔,溪纯而曲,峰峻而灵,岩险而秀,谷翠而幽,自然风光尤以飞流急泉最负盛名,古有“瀑布山”之称。着称于世的瀑布胜景有飞流如雪的千丈岩瀑布、神秘诡异的隐潭瀑布群、重嶂若城的徐凫岩瀑布。山中还有险峰奇观妙高台、清凉世界商量岗等风景名胜。此外,雪窦山麓亭下湖的湖光山色、剡源九曲的斑斓人文,它们各擅风流,也为名山增妍。

据北宋景佑四年(1037)十一月廿七日颁发的《宋仁宗皇帝敕谕》及宋代雪窦寺住持广闻禅师撰写的《御书应梦名山记》所述,北宋仁宗皇帝赵祯曾梦游“八极之表”,醒后深为梦中山景所动。于是,诏“图天下山川以进”。“双流效奇,珠林挺秀”的浙东雪窦山景观,“默契圣心”,即认定此山为他所梦见的“八极之表”。宋仁宗为表向往、崇奉之意,遂派内侍张履信携带沉香木雕山一座、龙茶二百片、白金五百两、御服一袭,赏赐给雪窦寺;同时下令免除山民徭役,禁止上山采樵,以期雪窦山美景永驻。自此,雪窦山声名更为煊赫。

南宋淳佑五年(1245)冬,理宗皇帝赵昀为纪念先帝梦游雪窦之事,追书“应梦名山”四个大字,颁赐雪窦资圣禅寺。住持广闻为供僧俗共仰理宗御书,以传示万古,翌年四月,特在寺南入山之口筑亭一座,将“应梦名山”四字勒之于石,竖于亭内,并以“御书亭”相称。从此,御书亭便有“入山第一门”之称。亭子屡经毁建,而宋理宗御书和主事的广闻禅师碑记,悉完整遗存至今。宋仁宗梦游此山,宋理宗御书追念,时隔二百年的两桩雅事,互为呼应,珠联璧合,令雪窦自然山水和禅境佛地大放异彩。

其实,奇山胜水的真正知音,该是骚人墨客。在唐代,与浙东唐诗之路主干线相连接的尚有一条东支线。它西起明越两州交界的剡界岭六诏一带,沿剡源东来到今溪口镇沙堤村附近登雪窦山,折回山麓由溪口附近下舟筏,顺剡江———奉化江东达明州三江口。从而使主干线与东支线形成了一纵一横的格局,六诏一带为东支线的起始地,溪口成了唐朝诗人在东支线访古探幽的中转地。进入宋朝,雪窦山的自然山水和佛境禅林,相继被五位大宋皇帝厚爱,声名大噪,由此引得大批宋朝诗人登山揽胜,踏歌而行,也为雪窦山留赠了为数可观的不朽诗词华章。是故,唐宋之间,相与印叠的文士履痕,恋山怀水的瑰丽诗章,形成了一条文采风骚称雄浙东的“雪窦山唐宋诗路”。

遥想当年,吸引海内大批唐朝诗人纷纷入浙东行旅的主要成因有两方面:其一是倾慕浙东的秀逸空灵的山水;其二是寻觅王羲之、谢安、孙绰、郭璞等晋代名士的当年游踪。溪口镇西部的六诏村,位于西剡与东剡的交接地带,地当剡源九曲之一曲,溪流曲折蜿蜒、山峦如诗如画,东晋时,书圣王圣王羲之辞官后曾一度隐居于此。晋穆帝司马聃先后六下诏书,召右军入朝,皆为右军所拒。缘此,地称“六诏”,袭古至今。据当代学术界探索研究的资料,在唐一代,杖履踏访剡源九曲和雪窦胜景的有百余位诗人,千古不朽的名作有孟郊的《送萧炼师入四明山》、方干的《游雪窦寺》等。到晚唐,大诗人陆龟蒙为四明之奇之胜,欣赋《四明山九题》。皮日休为和陆诗,也吟咏了《奉和鲁望(陆龟蒙字)四明山九题》。“皮陆”的四明山九题诗,第一次全面反映了以雪窦为最胜的四明山名胜和风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入宋后,缘于雪窦禅宗的空前兴盛和宋室皇帝对此山的多次垂青,北宋着名诗人梅尧臣,散文大家曾巩,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等为数可观的文人骚客,纷纷慕名登临雪窦山,形成了雪窦山历史上的第二座诗书颠峰,留下的主要词章佳作有:梅尧臣的《含珠林》、《瀑布泉》、《三层瀑》,王安石的《观瀑》和《听泉轩》,曾巩的《千丈岩》等。

宋亡后,许多爱国志士和进步知识分子以漫游名山大川、互相诗词唱和这种形式,抒发悲愤抑郁的亡国之痛。这个历史背景下元初着名爱国志士谢翱和进步思想家邓牧,“闻雪窦游胜最诸山”,相继登临雪窦山。谢翱赋诗《夜宿雪窦》,邓牧构写了堪称中国古代游记名篇的《雪窦游志》。

在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浙派篆刻家金湜,江南书法名家丰坊,日本着名画僧雪舟等也在雪窦山留下游踪履迹。明代文人吟咏雪窦山的大量诗词中,以王阳明的《登妙高观石笋峰》为上乘之作。日本画僧雪舟,他在明成化三年(1467)随遣明使船队抵宁波府,曾专程到雪窦山写生,回国后创作的代表作《四季山水图》,就是以仙灵神秀的雪窦山水为原型。雪舟被后世日本国民尊为日本“画圣”,1956年他跻身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入清后,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等名家,他们或游览、或寄寓,时上雪窦。尤其是黄宗羲,他不仅对唐代“皮陆”的四明山九题诗推崇有加,自己也有《四明山九题》诗传世。受黄宗羲诗文影响,清顺治至乾隆的百余年间,相继有五位状元和十余位进士,慕名留连于“雪窦山唐宋诗路”,使雪窦山再度散逸出优雅的彬彬文风。

禅宗古刹∵弥勒道场

雪窦寺肇创于晋代。雪窦山飞瀑如林,喷溅似雪,自古有“瀑布山”之美称。远在晋代,雪窦山北侧,今溪口镇东岙东姜附近,“已有尼结庐山顶,名‘瀑布院’”,此为雪窦山梵刹之肇创,被后世崇奉为“雪窦上院”,缘此,雪窦寺享有“晋代古刹”之誉。

雪窦寺兴起于大唐。唐会昌元年(841)雪窦寺迁址雪窦山山心(今址),咸通元年(860)毁于兵乱,这是雪窦寺历史上第一次被毁。唐懿宗咸通八年(867),信士张昱重建,改称“瀑布观音院”。唐景福元年(892),常通禅师自安徽宣城前来主持寺事,时明州刺史黄晟也施田一千三百亩予该寺,遂成十方禅院,这是雪窦寺历史上的最初兴起。常通禅师被尊崇为“雪窦开山祖师”,雪窦宗风由禅宗执帜,是为渊源。

雪窦寺鼎盛于两宋。唐灭后,雪窦依凭东达普陀、南连天台的有利地域环境,多位饮誉海内丛林的禅师,纷纷登上雪窦山主持寺事。禅宗法眼宗第三祖、净土宗第六祖知觉延寿禅师,云门宗四世法孙、“云门中兴之祖”明觉重显禅师,这两位法中大龙先后主持雪窦寺,使得雪窦寺如日中天,走向盛极。这个时期,雪窦寺在当时海内丛林中享有“二觉道场”的美名。布袋和尚圆寂后即被信奉弥勒转世,为吴越王钱俶所重的知觉禅师也一度被时人传为弥勒菩萨化身,当代佛学研究家有“雪窦为弥勒重显之地”之说,源出于此。到南宋,雪窦寺敕为全国“五山十刹”之一,明代被列为“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一。

雪窦寺辉煌于民国。元、明、清三代,雪窦寺进入两毁两复、盛衰起伏时期。清初,雪窦寺振衰起疲,规模有所扩张,其时雪窦寺本寺殿、堂、楼、阁、塔皆成气象。同时,雪窦山上下拥有十个禅庵、四处下院,皆隶属于雪窦寺。清末,雪窦寺已经依稀呈现复兴迹象。跨入民国时期,得天时地利人和的雪窦寺,全面复兴,走向辉煌。蒋介石从小受其崇佛的祖父和母亲影响,对故乡的雪窦寺结有一份特殊的佛缘。发迹显赫后,他每次回溪口,必上雪窦寺听经论道、敬香憩休。1927年8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时游山,为雪窦寺题额“四明第一山”。1932年重阳节,应蒋介石之邀,时为中国佛教界领袖的太虚大师出任雪窦寺方丈,一时真僧如云、法会连台。民国时期的雪窦寺,由于深受蒋介石和太虚大师这两位中国社会和中国佛教顶级人物的相与厚爱,步入了雪窦寺历史上一段十分耀眼的辉煌时期,跻身“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雪窦寺中兴于当代。1968年,时值“文革”时期,雪窦寺第五次被毁。国运昌而佛法弘,1985年经浙江省人民***批准,千年雪窦寺着手重建。1987年,全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莅寺视察,缅怀民国往事,他对创建弥勒道场,重现“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辉煌,深表赞同。1994年9月,雪窦寺隆重举行弥勒宝殿大慈弥勒佛和微型千尊弥勒像开光大典,并恭请全国汉藏诸山方丈法师,启建大型水陆道场盛况空前。雪窦古刹为“大慈弥勒菩萨应迹圣地”,终于名至实归。2006年夏,堪称海内露天弥勒大佛之最的雪窦山弥勒大佛,动工兴建。这是名山雪窦步入中兴时期的一个里程碑。“点头忽动岩前石,听法时来涧底龙。”一位古代诗人面对雪窦山水与人佛互动的情形,挥笔写下了这句传神的诗句。如今,处于中兴时期的雪窦寺,这般盛况行将重现。

“天下名山僧占多”。自佛教传入东土2000多年来,中国名山多被辟为佛教弘法净土。我国佛教信众除景仰远在西方的佛祖如来之外,还特别敬崇他的五位东来使者,分别为他们创立了五个道场,山西五台山为文殊道场,四川峨眉山为普贤道场,浙江普陀山为观音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道场,浙江雪窦山为弥勒道场。值得一提的是,弥勒既是菩萨,又是如来接班人———未来佛,位居五位菩萨之首,却一直没有名山作其道场,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中国佛教界始公认浙东雪窦为弥勒道场。世纪之交,雪窦寺的复建,其实是弥勒道场之重光。

当我们趟过溪口和雪窦山的历史长河,再回首看今日溪口,传统的秉承和现代的创造齐头并举,历史的烟云与未来的希冀和谐交集,雪窦山上山下,已悄然踏上全面中兴和空前超越的发展轨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