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参访纪实

觉妙

凌晨三点半左右,我忽地醒来。窗外风声萧飒,月光在窗帷上投下了一簇浓郁的阴影,寝室内依旧被浓浊的夜色覆盖着,同学们尚在酣睡中,唯有我睡不着,只好起身静坐,想着今天的旅程,我有点雀跃欢欣。忽地,一阵略带轻微凉意的晨风袭来,吹得我遍身有一种舒畅和寒颤的双重感觉。昨天太阳还喜孜孜的到处闲逛,怎地今天忽然翻脸了呢?—本来,天气好坏,对我都无关紧要,可是今天是我们寺院参访的大日子。很久以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失落了一份步调悠闲的舒畅,与清风徐来的快意。因为佛学院生活紧凑,课程挤迫、忙不完、累不尽,我想趁着今天,寄情山水,饱餐烟霞云岚,当然下希望碰上凄风苦雨的坏天气。倘若偏偏遇上一个坏天气,那该多么煞风景,多么没福报。

XXX

早期***寺院中,较具规模性的道场,有苗栗的法云寺、基隆月眉山、高雄大岗山、五股观音山凌云寺,号称为二口湾四大山”,有意媲美大陆四大名山。但在经日本统治山***光复—)大陆的法师来台后,***佛教至此,一直未有一较具完整性的丛林制度,目前也唯有佛光山较具规模性。仔细推究历史的演变,可看出团体、环境的变化,藉此了解以前的现象,并思考未来的转变及展望,并可从寺院的人事、道风、弘化的方向,寺院的建设、设备的摆设中,去感受一寺院的过去,未来发展。

学院每学期均安排一次的寺院参访,选择较具特殊代表、风格的道场,或人物的参访、开示,户外教学,诸如此类,在学院中不容易能学到、听到或看到,师长亦指导同学从各角度来吸收多方面的观点,要我们仔细观察、思考,培养同学思辨能力的敏锐性,由比较、思考中去开创出更深、更远的另一番风格:由过去、现在的比较中,看出未来发展趋向。一个人的成长,就是由这些观察、思考、涵养中慢慢累积出来的。

XXX

寒风吹起,学院立刻公布同学制服“换季”,顿时整个学院充满了暖色系列,更使人感觉到“它”——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穿上那袭黑色的长衫,个个散发出不同凡宇的气度,更显得不同于世俗,尤其在这冶风之下,仍精神抖擞,有一份“冻死迎风站,饿死挺肚行”的勇者精神,登上游览车,为了要去——寺院参访,纵使再冶的天气,我们亦不畏缩。如此,更显出我们的超凡——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

嘉义,香光尼众佛学院——是我们参访的第一站。踏进山门,让人感觉到朴质、宁静,透过两位师父的介缙——游行善知识的引领下,让我们大略地了解环境。它——空间不算大,但却能充分地利用。就如学僧们共修的殿堂,与教室之间只靠屏风隔开,若遇佛七期间,只须将屏风、桌椅挪开,即成庄严佛殿。藏经阁虽小,藏书丰富,格局亦充分利用空间,并采电脑设备,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讲堂桌椅之排法,又是其特色之一——采交流式,但须配合授课老师的教学。此项,目前我们或许不适用,但将来若开办研究所时,可列入参考。这种方式可让每位参与者融入其中,进行讨论,增加彼此的认识,打破成见、开启了解的门窗,改善传统式排排坐的弊端,授受之间不再有隔阂的感觉。

课程安排上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采不越级制。学僧于入学前,经一番考核而准予入学。在前半期的学习注重学僧人格的涵养、僧格的培训、宗教情操的提升:后半期则着重在学术方面的探讨、研究,纵使你的世学饱满,仍由基础训练,毫不例外。因此次行程安排紧凑,于此不能逗留太久,只能走马看花的流览,本预计双方意见之交流,亦因此而作罢,继而踏上我们旅途之第二站。

XXX

关仔岭·水火洞——俗云:“水火不相容”,在此不仅是水火相容,且经年不灭蔚为奇观。实乃因天然气与地层形成之关系,使这一片天地成为观光地区。

台南·大仙寺——欲寻大陆丛林制之轨迹,可至此探寻。其建筑年代在清康熙期间,自民国以来又历经两次的嘉南大地震,所以有些部份已经整修、重建。其后山有一大片的山坡,可惜,尽是水泥地,破坏了自然景观,更无法闻到山的气息。无意中,发现有一关房,内有禅师闭关,不禁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份憧憬,是否有机缘闭关,好好收摄身心,对自我作更进一步的策励、精进修持,在修道路上更上一层。当然,此时的我尚须先充实自我,积集丰厚的资粮,完成僧格的阶段。

适巧上净下耀法师至此主持佛七,这一难得的机缘,想当然不可轻易放弃,请法师开示。法师谈及宗教与政治。虽然佛教求的是出世间法,但亦要有人世之观念,必要去了解时代的演变、政局的变化,方可度化众生。今年又逢选举,法师亦参与了

“端正选风”的任务,期使***政治能更稳定。法师告诫我们——身为僧伽的一份子,在佛教、寺院及个人三者间,必以佛教为第一,寺院为第二,将自身摆在最后,共同的焦距点在佛教。法师尚自称为“法界寺”住持,勉励我们必要具备宗教师的观念。往后的弘法,要将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尤其是监狱之布教工作。此项工作,佛青会曾获得全国社团绩优奖,所以将此希望寄托在新学子身上。向佛陀告假后,继续我们下一个行程。

XXX

鹿港·龙山寺——原本行程计划是“民俗文物馆”,因时间上不容许而改至此。鹿港,是个民风朴实的小镇,它仍保留了浓厚的古意,使人有种回到家乡的感觉,当下我胸怀顿开,心生欣慰。

龙山寺,有数百年历年,由香烟缭绕所熏成的屋顶,可看出其历时久矣!往昔虽曾至此,因身份、心境不同,收获亦全然不同。以前只是宗教信仰者,只为祈求平安;今日是个佛教实践者。有位热心的老先生,为我们一一解说其建筑架构,及所代表的特殊含义。从大至整个构造,小至一细微之雕花,均具特殊深远之内涵,且大部份均采用佛家之色彩。就以禅院四门说,它能够从一个人的初发心、守规矩、正见、正思惟……至成就解脱,以四门诠释得周全。或许吧!老先生尚未见过这么多的出家人,看他讲说时神采飞扬,兴致勃勃的,深怕有所遗漏、未尽完善,将每一微细处尽情解说详尽,同学间有人称他为——清朝的秀才。

虽然,龙山寺已加杂了浓厚的传统中国地方习俗,并非纯佛教寺院,但老先生却尽可能以佛教观点谈。听说最近亦举办了各种念佛共修会。在有心之士的倡导之下,在历史苦难经验的琢磨之下,他们的理念逐渐洞明,有心端正自己的寺院,但似乎缺少了某些助缘吧!

XXX

夜幕已渐低垂,倦鸟亦已归巢,一天的寺院参访就此划下了休止符!游罢归来,我的胸臆充塞着种种——觉得自己似乎增添了一份惦记,与一丝拂不去的怅惘。***寺院,已没有大陆丛林的格局,如香光寺的尖端化、大仙寺的现代化,在在都给我一份很大,很深的冲击,当年胸臆中那份豪情壮志,经过此次的参访,应该化作一缕轻烟缥缈而去,实际从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看清自己,用上佛法,才能笃定的在法海悠游,让生命在法义的考验中履行轨范——而轨范的背后,再以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三学(戒、定、慧)、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加以琢磨,通过佛法的自觉,充分实现生命的内涵,千万不可让自己在时代的奔竞中流落、迷失。朋友们!让我们跳开人间利害得失的计较,不断的在真实人生中显发人性的光芒,此后生命得到充实,心灵转为无限豁达,之后,再回过头来成就他人,牵引道友,回镇佛教。

摘自《僧伽》第3卷第4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