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太山龙泉寺

提示: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西南风峪沟内北侧的山腰里,距太原市23公里。这里山峦叠嶂、林木幽深、山寺古朴、环境优美、景致非凡,尤以深秋红叶着称,是太原市新开辟的旅游点。

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西南风峪沟内北侧的山腰里,距太原市23公里。这里山峦叠嶂、林木幽深、山寺古朴、环境优美、景致非凡,尤以深秋红叶着称,是太原市新开辟的旅游点。

假日午后,驱车从迎泽桥沿新晋祠路直奔太山,从风峪沟走进去,过新太收费站后在500米远处就看到太山山门,五彩缤纷的牌楼在青灰色的山峦间分外夺目。牌楼正面书“龙泉寺”,背面书“太山胜境”镏金大字。

冬季山间杳无声响,沿山路上行百米,茅棚山门前一条大狼狗当道站立,与我对峙良久不肯相让。我大喊一声:有人吗?从一旁的小屋里钻出一大汉,问道:什么事呀,现在封山了,不能上山啊。我说:我是来查看寺庙修缮情况的。守山人嘱咐我小心谨慎,不要抽烟等等,就喝开狼狗回屋去了。

山径盘旋,林木萧瑟,一个人走在寂静的山间,与落叶古木相伴,别有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感受。抬头上瞧,半山亭赫然在望,但十分钟后走上去却已气喘嘘嘘。行过半山亭,遇见几个往寺庙里挑石头的村民,他们对我这个衣着与他们明显不同的人的突然到来甚觉惊讶,可能是冬季很少有游人独自上山的缘故吧。坐下来与他们闲聊了一会,得知他们每天要走几十里山路,通过唯一的这条山路把山脚下的石料挑到山上的寺庙里,供来年开春修缮之用。我没有负重登山已经感觉疲惫,他们挑着数十斤重的东西上下往来很多趟,让我深深感叹:寺庙大多修筑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就是靠善男信女的一副副肩膀挑出来的,真是人间万事出艰辛啊!

继续上行几分钟,在峰峦环抱、松柏掩映之中,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映入眼帘,这就是龙泉寺。由于寺院建在太山上,故又名太山寺。“太山”之各,始见于沈约(南朝梁文学家)的宋书。相传,五代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称着于北汉,因而闻名遐迩,就连这座山也跟着出了名,山取“泰山石敢当”的音义,故名太山。据清道光《太原县志》,龙泉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原为道教庙宇,名“昊天观”,金末元初烧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建,改为佛寺。相传,明洪武二十四年这里旱情十分严重,乡亲们组织祈雨活动来到这里,有人在今龙王庙这个地方发现了泉眼,乡亲们认为这是祈雨的结果,龙王赐给泉水了,因而给它起了个“龙泉”的雅号,并兴建龙王庙。寺院落成后,困寺旁有龙泉,因名龙泉寺。

寺址依山势建造,坐北朝南,殿阁楼台,高低层叠,错落有致。从挂有“山林古刹”匾额的山门走进去,左右两翼是用砖砌的钟鼓楼。迎面是两层的大雄宝殿,雄伟高大,气势磅礴,上层系木结构建筑,原供释迦摩尼佛,下层是用砖砌的窑洞,原供观音菩萨。大雄宝殿和东西两厢廊房构成一个宽敞的院落。四株冲天古槐植于院内四隅,古木参天,景色宜人。大雄宝殿右侧有砖砌台阶,通寺院后部,拾级而上,豁然开朗,有一平台,台上建殿三座。中间这座殿六角形,八卦悬顶,是一座奇特的古代建筑。殿内正面供西方三圣: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这是西方极乐世界三个地位最高的圣者。殿的正当中是用砖砌成的六角形莲台,上供观音,两边是泥塑十八罗汉,佛家管这种布局称做“十八罗汉朝观音”,故此殿又有“观音阁”之称。四大金刚站在殿门两侧护法。罗汉神态自若,栩栩如生。左右配殿,分别是文殊殿和普贤殿。文殊菩萨骑青狮,普贤菩萨骑白象。

观音阁背后有一石洞,名“莲花宝洞”,走近闻听有人在打电话,不便进入打扰,就从观音阁继续攀登而上。行数百步,有一巨石,形如卧虎。巨石当中有一天然石洞,名叫老虎洞,据说这里原是龙泉寺住持静坐的地方。站在巨石之上,可俯瞰太山全景,放眼四周,峰峦拥翠,古树森森,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把太山寺围在其中。山门牌楼、蜿蜒的山路与远处蚁行的汽车清晰可辨,逶迤的吕梁山脉如黛色的大海一般波涛起伏,气势雄浑,蔚为壮观,令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

沿寺庙右侧后角门前行百米,是水神祠(龙王庙),庙前有方潭,清洌洌的泉水数九寒天竟不结冰,从石雕的龙嘴里潺潺流出,从龙嘴下注池中方结成晶莹剔透的白玉。

太山生长着一种灌木,名叫黄栌,一到秋天,村叶呈现深红色,漫山遍野树叶如醉,正如杜牧描述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是太山最美丽的季节,遗憾此次来得不是时候。不过,空无一人的山径与寂静古寺的游历,又是十分难得的际遇,它给了我更多安静欣赏与思考的空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