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寺可能曾经是“官寺”唐宋明清文物初揭“面纱”

“这个建筑构建的样子与广州的南汉康陵发现的构建一样,相信西华寺在五代时期就是官寺。”日前,广东省以及广州市的一批考古专家集体来到西华寺考古现场了解情况,在观看部分出土文物时,有专家惊喜地表示。

据悉,西华寺自考古开挖以来,已经陆续发现一批上自唐代、下到清末的文物,包括陶瓷、古币、建筑构建、祭祀物品等。其中以唐代的陶瓷和五代时期的建筑构建最具研究价值。目前,西华寺考古现场最深已经挖掘到离地面4米的地方,部分已经到达原土层,出现渗水。

另外,佛山市以及南海区文化部门已有意将西华寺纳入市、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目前还在研究之中。

文物露面:

最久远文物来自唐代

前天上午,广东省以及广州市的多名考古专家特意来到南海西华寺考古现场,了解整个西华寺考古工作的详细情况。专家们除了在现场的考古土坑观看西华古寺各个时期的不同形态外,还重点考察了一批出土文物。

记者看到,这些文物种类很多,包括陶瓷、古币、建筑构建、祭祀物品等,其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唐代的一件陶瓷碗,但出土的时候已经碎开几片。除了唐代文物外,还有五代、宋、明、清不同时期的物品,考古专家们逐一翻看了这些出土文物。“由于现场还未看到唐代的建筑构建,所以不能因为有唐代文物就认为西华寺建于唐代。”专家表示。

记者发现,这些文物当中,以建筑构建数量最多,包括不同时期特色的构建,当中又以“兽纹瓦当”最有代表性。有专家告诉记者,“兽纹瓦当”在古代广泛地用于帝王宫殿、庙宇及达官贵人的房屋建筑上,起镇宅避邪及美化装饰的作用,是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品,不同时代、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而在西华寺中挖掘到的这些瓦当包括了几个时代的不同款式,记者看到这些瓦当都采用浮雕印模及抽象艺术手法的制作,纹饰内容很丰富,看起来像虎头,线条比较粗犷流畅,其中还有一块瓦当的虎头上画出一个“王”字,相当威风。香港专家取走井泥化验

由于前段时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工作人员大部分都参与南海一号的考古工作,南海西华寺的挖掘工作稍微放慢了脚步。上周末,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下,两名来自香港的一流专家来到西华寺考古现场,负责对西华寺古井的井底淤泥进行化验。

为保持井底淤泥不与外界空气接触而产生变化,专家用特制的管插入井底吸取淤泥,然后拿上来把要化验的一段淤泥连管子一起切割,并封存。随后,两位专家将淤泥样品带回香港化验,结果日后公布。

另外,在抽取井底淤泥化验之后,工作人员对古井进行了下井挖掘的工作,在淤泥当中发现一些古代打水用的陶罐碎片,另外在井底也发现一些井圈建材,而井深将近5米。

专家初推:西华寺或曾为“官寺”

多数专家在观看文物时表示,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西华寺在五代南汉时期应该是座“官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张强禄拿着其中一块五代时期的建筑构建端详了一阵之后说,“这个构建的样子与之前在广州发现的五代南汉康陵发现的构建一模一样。”

由此,专家认为西华寺在五代时期是一座官寺,因为这些建筑构建在当时可不是普通百姓可以制作使用的。另外,也有专家说道,出土的唐代瓷器做工精美,不是一般民间人可以享用,再度印证西华寺在五代时期是座官寺的猜想。

张强禄前年年底曾率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首先对西华寺进行试探性考古挖掘,随后将情况上报省考古研究所,当时他就推断西华寺起码可以上溯到宋代。如今,西华寺的历史已经推前到五代时期,对此他显得很兴奋。

他告诉记者,西华寺古代地属广州,寺庙虽不在城内,但却是南下广州的水路必经之地,十分方便朝拜,因此寺里的香火一点也不比广州城内的寺庙少,“它是宋明时期广州最有影响力的庙宇之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