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加快发展——论山西旅游业的优势与劣势

扬建峰

山西是一个资源丰富与经济落后反差明显的内陆省份。山西旅游业发展潜能深厚,然而基础较差,起步较晚,发展规模与速度屈居全国后进地位,这与资源优势极不相称。

如何加快开发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山西经济的振兴和对外开放?怎样变潜在的资源优势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山西旅游业在迅猛发展的全国旅游业中崛起.变弱为强呢?必须深入探讨,明晰思路,扬长避短,加快发展。

一、优势与劣势

任何事物都非孤立存在。旅游业也是这样。作为一项综合性、依托性很强的产业,对其优势与劣势的完整分析势必涉及到国民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这里暂且排除其它,仅就旅游业本身最基础的条件,内在最基本的联系,着重从资源、区位、区域经济背景等三个方面及其与市场的联系进行简要的分析。

1、资源

山西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全省人文、自然、社会等各类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不乏人无我有的高品位旅游吸引物,是具有明显忧较优势的资源。

文物古迹丰富多彩——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自古就有“表里河山”的胜誉,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文化的摇篮。在孕育了5000年文明的山西大地上,至今保存着众多完好的历史文物,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现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省级284处,地、市、县级3500处。其中“国保”文物名列全国第三位,历史纪念建筑共有1800多处,占全国总量的首位。而且品种齐全,品位极高,占建、寺观、古楼、长城、古塔、戏台、灵墓、城池、民居、衙署、庙堂,样样都有。单就古木构建筑而言,宋辽金之前保存完好的占到全国同期总量的72%以上。文物之“最”在山西比比皆是,全国四大名塔山西占两座——应县木塔、广胜寺硫璃塔;全国最古老的唐代建筑山西有四处——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芮城龙王庙和平顺天台庵。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普救寺莺莺塔在永济市。全省保存有全国罕见的2万多平米唐宋以来的珍贵壁画。此外,还有许多革命文物纪念地。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个抗日边区***旧址,五台山、太行山八路军抗日征战总指挥部所在地,MZD转战山西十多处路居馆……山西堪称为东方古代历史的“艺术博物馆”,对于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佛教文化异彩纷呈一一在中国佛教文化园地里,山西地区格外光彩夺目。隋唐以来,山西高僧法显、慧远、昙鸾、善导等,业德美行,彪炳史册,在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和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在山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产生出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举世文明的大同云冈石窟佛像群、惊险奇绝的北岳恒山悬空寺,最古最高的木构塔式建筑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被中日佛教净土宗奉为祖庭的交城玄中寺,号称“中国明代彩塑艺术博物馆”的平遥双林寺等——。山西是全国遗存古代寺院最多,保存佛教泥木石造像最完好的地方,遗存的晚唐、五代到元明清的佛教壁画、彩塑均为全国之冠。数量之多、制作之精,无与伦比。这里,唐宋名刹犹存。元、明寺字星布,晚唐、五代造像和辽、金、宋、元佛教遗产精华纷呈,遍布三晋大地,或处深山、或居闹市,给山西旅游事业增添了无限****。原国家旅游局韩克华局长考察山西后曾留有这样赞誉的诗句:“黄山归来不看山,山西归来不看庙”。

民俗风情浓郁独特——我省人民世居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并保持了古朴、淳厚的民风和各种不同的习俗、建筑、服饰及生活方式。丁村民俗馆、祁县乔在中堂民俗馆和河边阎府民俗馆就是它们最好的缩影。其中象平陆、芮城黄河岸边成片成群的“地窨院”,至今保留着干百年沿袭下来的民风民俗,别具原始、古朴、神秘的特色。此种“原汁原味”的浓郁风情,确实是非常难得的民俗资源。此外,享有盛誉的三晋文化、佛教文化、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酒文化、面文化、醋文化……随着旅游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正在受到青睐和弘扬。

山水风景宜人——山西属于黄土高原地貌区,近些年发现。由黄土地貌形成的各种景观千姿百态,观尝价值很高,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6个,省级森林公园7个。其中,黄河壶口瀑布是国家评定的旅游景观“四十佳”之一。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跻身于全国旅游景区的35家“拳头产品”之列。黄河壶口瀑布正式列入国家旅游局重点开发和向外促销的“轰动效应”项目。国家旅游局刘毅局长在1994年夏考察山西时曾站立壶口瀑布百感交集,赞叹不已,说:“不愧为中国旅游的拳头产品”!许多自然景观、景点还没有得到深度开发,象芦芽山、蟒河、历山等品位很高的新景区可以说还完全没有开发。

综上所述,山西旅游资源的特色可以用“粗犷豪放,浑厚古朴,奇特神秘”三句话来概括。这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我们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越富裕,必然会产生“富而思游”、“富而思文”、“富而思乐”的新观念。一方面,人们追求文化享受,寻古探幽,抚今忆昔,对传统文化进发出浓厚的兴趣;一方面,人们渴求归真返朴,回归大自然。而山西这种融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粗犷凝重、气势雄伟的古刹古建与原始奇秀、清新幽静、浓郁风情为一体的“原汁韵味”正是发展山西旅游业的主要优势所在。我们还必须看到,山西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要毫不犹豫地充分利用这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有效的形式,大力开展佛教文化交流,以佛教文化为纽带,广交朋友,使山西走向世界。

2、区位

区位条件主要是指一个区域是否接近客源产出地和交通干线,往往能决定一个区域的可进入性和可输入性。∵∵

从境内区位看,各景区区位条件各异,有好有差。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众多的省级主要景区、景点都与铁路、公路干线连接,可进入性与输出性尚可。但相当一些景区路况差,距离长,旅途艰难,旅与游的时间成反比。从省际间看,山西既不沿海、不沿边,也不沿江,位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国中西部地区腹地。国际上距主要客源产出国较远,国内距沿海、沿江主要客源产出地也相对较远。但是,不利当中也有相对有利的方面,这就是地处首都北京侧翼,邻近华北门户天津,相距不远。位于旅游热点区域京、陕、豫中间,便于与周边邻省联成区域性旅游经济网络。特别是近年来国内数十条航线沟通了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开通了太原至香港旅游直航包机,大大改善了旅游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背景∵∵

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到投资能力、开发规模和旅游业整体素质。

由于历史、自然、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山西经济底子簿,基础条件差。虽有丰厚的资源,却缺乏足够的实力充分开发利用,虽经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为中国贫穷省份之一。经济上的落后随之带来的是观念的滞后,因而改革开放的程度、深度、劳动力素质与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这些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对发展山西旅游业优势与劣势的基本估价可以概括为: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好,区域经济背景差。最大的优势是资源。然而资源优势只是潜在的优势,而经济落后,生产力总体水平低,才是现实的最大的劣势。这个劣势不仅限制了旅游业,而且也限制了山西各行各业的发展。但优势与劣势不是永远不变的。作为一对矛盾,优势与劣势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优中有劣,劣中含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优可能变为劣,劣可能变为优。这里的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的如何发挥。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山西旅游业最主要的优势,但仔细分析,其本身也包含着劣势:人文资源丰富,自然资源逊色,资源品位高,但显得产品单一,量多质高但较为分散,极不易开发联网成片、成线,形不成完整的拳头产品;古朴、独特、显赫的文物古迹在以“东方文明古国”为基调的中国旅游产品中占有一定份额,但与中原周边各省市区却有雷同性,区域互补性不强;资源开发、景区开发、那种自然性,奇秀、古朴、神秘的风情和传统的文化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污染和冲击。

同样,经济落后是劣势,但恰恰因其落后,许多“国保”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才免遭浩劫与污染,民旅文化、宗教文化才得以完整保留。从这个角度看,万山阻隔、交通不畅,非但不是旅游的阻力,反而是一种强性的磁力。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正是经济落后的劣势造就了“资源丰富”的优势。劣势走向了它的对立面,转化成了优势。我们在优势与劣势这种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怎样能主动地因势利导,发扬优势,抑制劣势,促进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从而达到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历史任务。

二、扬长避短加快发展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对优势与劣势的分析使我们对发展山西旅游业的客观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我们的任务更在于从这个客观条件的实际出发,预见未来,确立目标,找出路子,并且脚踏实地、坚忍不拔地去实现它。

山西旅游业的明天将会怎样?我认为可能会出现两种前景。结局如何取决于下述两种不同的认识和行动:∵∵

一种是无视旅游资源的价值,意识不到它与诸如矿产、能源以及农林牧副渔等资源一样都是经济资源,都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对丰富、实惠的旅游资源不仅不去积极保护利用,反面任其自生自灭。当需要发展工农业生产,开发煤电资源时,毫不心痛地将其摧毁——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些着名景区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泉水断流,空气污染,垃圾遍地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太原的晋祠泉水枯竭,洪洞广胜寺空气恶臭,五台山清水河河水污染……。或者,虽然承认它的价值,却由于过去传统的产品经济观念的影响,限于陈旧的发展思路,看不到旅游业已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综合效益都比较好的一项外向型、外汇型产业;意识不到发展旅游业也是发展经济的一条有效的、而且来得比较快的出路;意识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山西与其它产业相比,有着相当优势;意识不到山西发展旅游具有优化煤炭重化工结构和帮助山老区脱贫致富的特殊功能。因而对旅游业的发展始终摆不到重要议事日程,不能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提旅游不是漠然置之,就是借口种种理由加以限制,很少见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

这种认识和行动的结果,只能使旅游业坐失良机,使山西失去本来可以通过发挥旅游资源优势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及其延伸效益,在山西发展战略上一次又一次失掉有所作为、有所前进、有所突破的机遇,继续“捧着金饭碗讨饭吃”,使时间流失,优势无存,劣势更盛。“金饭碗”终将向它的对立面转化,变成“土饭碗”、“泥饭碗”。

另一种认识和行动,是十分珍惜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和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充分意识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并非就旅游而抓旅游,其实抓的是发展第三产业的突破口,是扩大对外开放、创汇创收、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更加充分、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好我省资源的有效途径,进而清醒地看到机遇——随着全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中国旅游产品势必更新换代,山西今天还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完全有条件成为新世纪的旅游劲旅,成为中国未来的旅游新秀。那时,山西有可能从“旅游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经济大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两种不同的认识和行动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前景。这本身向我们昭示了一条真理: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不同的主观努力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为“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凭借现有的条件,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完全能够通过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去改变条件、创造条件,_,变不利为有利,化劣势为优势。

面对发展山西旅游业的客观条件,任何消极悲观、无所作为、冷漠责难的观点和急躁冒进、主观盲干、好大喜功都是不实事求是的。真正需要的是头脑清醒、扬长避短、脚踏实地的努力实践,加快发展。

扬长避短,加快发展,在战略上要将旅游业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需的新兴产业之一,力争山西优势资源率先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此,在全省的产业政策上,切实应将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位置上,迎接21世纪大开放、大经贸、大旅游、大发展的挑战;在战术上,要依靠改革、更新观念、科学规划、精心操作,在发挥优势与潜能的过程中,逐步将劣势减弱以及消除,从而推动山西旅游业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快速、稳健地向前发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