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之回乡随笔之千佛寨游记∵

作者:维先之

我的家乡安岳,是中国的石刻艺术之乡,所以有很多摩崖造像和洞窟石刻的名胜古迹,着名的有石羊镇的紫竹观音、卧佛院卧佛、园觉洞飞天和千佛寨等,既然回来了,就得到这些地方去看看才不枉此行,但因时间问题,我只能在今天到离我家最近的千佛寨游玩一番。

千佛寨,因为石刻佛像多闻名,整个千佛寨内,共有摩崖石刻造像上千座,安岳石刻大量雕造于我国石窟艺术由北向南发展的高峰时期,其艺术风格,或显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遗风;或展体态健美、面颐丰满的唐代风韵;或有雕工精细、璎珞缀身、装饰华丽的宋代特色……造型多依山依岩取式,布局严谨巧妙;造像大胆突破宗教仪轨,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的通过宗教的事迹具体刻画出人民群众的爱憎和生活情趣,展现人体和人性美。其中以佛祖像、观音像、天龙八部几尊造像最为代表性。我对这个地方并不感到陌生,因为整个风景区内的建筑,有1/2是我父亲修建的,小时候也常在这里玩,所谓近朱者赤,从小我就对这里了如指掌,每次回来,我都会抽空到这里看看。

山寨门是一个巨大的石牌坊,已经被重新翻修过了,比原来看起来威严和凝重。大门牌楼上的石浮雕看起来雍容华贵,富有气势,两龙口含宝珠,缠绕在山门两侧的两根巨型立柱之上,双龙首端延伸之处,中间拉开一个横幅,上书几个纂书大字“千佛寨”笔道苍劲有力,让人叹服书法之精深。

拾阶而上,两旁参天古树把光线遮得严严的,外面还是烈日炎炎,而山寨内却是凉风习习,气爽怡人。上得台阶,沿石铺小道而行,两侧已不再有参天古树,而是换成了姹紫嫣红,唯有落红深处,几丛斑竹郁郁葱葱,把整个大殿包围在了其中,从三宝殿里弥散出来的熏香之雾袅绕园中不绝,耳边随风飘来的讼经之音,更是与此景相得益彰,深感自己误入到了仙境之中。顺道而去,路两端已长出青苔,面前满眼的翠绿之色,让我顿感寒气凝重,而不得不怀着颗虔诚的心进到了千佛大殿之外。

千佛大殿,乃是第二重山门,分三部,左侧是三宝大殿,右侧是佛祖堂,后面还有罗汉堂,整个千佛寺的建筑都集中于此,这里也是整个千佛寨的心脏所在。因这是旅游淡季,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不多,寺中老僧也懒得敲钟迎客了,独自坐在那里打盹。我进得佛祖殿,烧了几柱香,便匆匆而去,因为,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是千佛寨绝壁上的摩崖造像。

我取道东南方,顺着山路沿路寻觅,大概每隔5步就会看到一个石刻。这些石刻都是依靠山本身的石头雕刻而成,都在绝壁之上,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石像栩栩如生,这些建于唐、宋朝的石像雕刻,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洗礼,有的已经被风化残缺了,但那种由匠人雕画出来的精神却是永不磨灭的。那些古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被一根粗粗的绳子吊在半山腰,一锤一凿地把精美的石雕和佛的精髓展现在了绝崖峭壁之上,让千年之后的人们观赏它的美丽和绝妙时,从中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之精深渊博。

看完了神仙洞和飞天像,观摩了雷音寺讲经图,又欣赏了三界轮回图后,我已不知不觉地绕到了赏心亭上。这个亭子的年岁很老了,上面铺设的琉璃瓦都更新了很多遍了,而不变的是这座亭子的风骨和沧桑。在山顶之上,绿荫之中的这座凉亭是千佛寨最古老的建筑,立柱上刻下的字却是前几年由我父亲刻上去的,是辛弃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虽同名为“赏心亭”,但此亭非彼亭,但此时此地,身处高峰之上,读着这样的语句,心中却是一样的豪迈!风吹四野,蒿草萋萋,落日山头,烟波浩里,一股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气,油然而生。登临且高,奈何酒少,闲愁四起,哀怜又生。秋风在这千佛之山,又刮动了谁的心事?

安岳的石刻贵着它的古、美、精、多,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时代的记忆,在山壁之上的座座佛像用他们的慈眉善目默默地看着尘世的沧桑变化,石刻在时间的轮回中经历风雨和冰雪,而我们在时间的轮回里经历着困难和波折,佛的博大和无为,就是用这样的随缘自安的思想在教育着我们,命运在轮回,世事皆由天注定,看是看得平淡一些的好。石刻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先人们想让我们看到的,却也仅仅是这样一种精神而已。

下得山来,已是黄昏。上车之时,依是不舍地回过头看了看巍峨的山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