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铜殿为何落户江苏隆昌寺?

四川峨嵋山“金顶”一景天下闻名。它的由来与明代时僧人在山顶建了一座铜殿有关。铜殿的宝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百里之外便可看见,金顶寺以此得名。

相关史料表明,这样的铜殿当时一共铸造了三座,其中之一本来是要送到普陀山大放光彩。结果却被安置在江苏句容宝华山隆昌寺,大大提升了该寺在海内外知名度。这里面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发下宏愿结缘三大名山

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在《憨山老人梦游集》最早记载了这件事。憨山说,他的好友妙峰福登当年在山西出家,立志到四方遍参知识,隆庆元年(1567)至南海礼普陀。他发下宏愿,要建佛菩萨像三座、铜殿三座,分别送给峨嵋、五台和普陀三大名山。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妙峰得到明朝藩王资金资助,首先为峨嵋铸造铜殿。“殿高广丈余,渗金雕镂诸佛菩萨像,精妙绝伦,世所未有。”

妙峰把铜殿运到峨嵋,引起轰动。四川总督王象乾是位虔诚的佛教徒,请见妙峰咨询佛法。他欣然同意资助妙峰铸造送往普陀山的观音像和铜殿,从四川采铜,运到湖北荆州制作。

王象乾,字子廓,号霁宇,今山东淄博桓台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他机警有胆略,历任督抚多年,威震九边。他去世后,万历帝特许在桓台建造四世宫保坊,至今保存完好。“四世宫保坊”四个大字,相传为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这位董其昌也曾在普陀山书“入三摩地”,刻于妙庄严路入口之照壁。

憨山说,妙峰铸造送往普陀山的观音像和铜殿,“工成。载至龙江时,普陀僧力拒之,不果往。遂卜地于南都之宝华山”。龙江即今南京市区西北的下关。这里江面不太宽阔,水深流缓,是官商水运和修造船舶的要地。明代,下关称龙江关,因郑和下西洋时制造海船的“龙江宝船厂”在此而得名。观音像和铜殿乘船从长江中游顺流而下,本来可以继续海运到普陀,却发生了变故。

普陀僧为何没答应妙峰的好意?憨山没说,后来的普陀山志补充写道:“盖恐海寇误认为金,防抢劫耳”。海寇即倭寇,明代中期,普陀山多次遭到倭寇蹂躏。不过,此时海上已大体平静,浙江沿海防务已得到很大巩固。影响普陀山重新崛起的最大阻碍是地方官员。他们希望继续维持自明初以来实行的海禁政策,反对开放普陀山。万历二十九年,普陀寺住持一乘真表还在为此赴阙请愿,病卒于京。

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可能阻拦铜殿进山的幕后人物就是这些人,普陀僧也是被迫无奈出面作了这样的表态。

隆昌寺与普陀观音结缘

送往普陀山的观音像和铜殿不能成行,怎么办呢?有史料说,金陵(今南京)各寺僧众经充分酝酿后,决定供奉于宝华山。宝华山位于江苏句容县,距南京约40公里,海拔高431.2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大小山头峰峰形如莲花瓣,整个宝华山象朵莲花,隆昌寺便端坐于莲花蕊中。此寺始建于梁天监元年∵(502)。

但在此时,“宝华颇衰败,遂奏恳敕修,得以安置。”∵僧****“以庵基山场约百余亩,献请妙峰大师置殿,聿建梵刹,于明万历三十三年佛诞日,安置铜殿”。据说当夜宝华山山鸣如狮子吼,紧接着满山大放光明,持续了一个月。后来为铜殿奉安大士观音像时,又有类似现象。

隆昌寺有幸与普陀山观音结缘,名声大振。明万历帝生母慈圣皇太后送大藏经一部,添金塔一座,并给金钱助其修葺,建无梁殿两座,敕赐“护国隆昌寺”额。其后,声誉益增,成为佛教律宗祖庭。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在山上书写了∵“∵律宗第一名山”∵等匾额。隆昌寺也成为江苏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妙峰则继续在铸造铜殿,此次的资助全部来自民间。憨山说,万历三十三年,铜殿铸成,“师躬送五台。议置台怀显通寺。上闻,遣御马太监王忠,圣母遣近侍太监陈儒,各赍帑金往视。卜地于寺,建殿安奉。”

显通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台怀镇北侧。这座铜殿至今犹在。相关资料称,铜殿高八点三米,据称当年征集十三省、一万家、一百万斤纯铜。铜殿是重檐歇山顶,上层四面设六扇门,下层四面设八扇门,门上铸有精美的花卉人物图案。殿内供高约一米的铜骑狮文殊像,周围铜壁上铸满万尊小佛像。整个铜殿装饰富丽,雕铸精巧,造型美观,保存完好。

峨嵋山上的这座铜殿在清代道光年间一次大火被烧坍。据有关资料记载,峨嵋山上的这座铜殿金殿高二丈四尺五寸,广一丈三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瓦柱门窗四壁全为渗金的青铜铸造,中供普贤菩萨像,旁列万尊小佛,门壁上雕刻全蜀山川道路图,工艺精湛,叹为观止。铜殿留存下来的只有一通铜碑,一面是《大峨山永***藏寺新建铜殿记》,一面是《峨眉山普贤金殿记》,现存华藏寺中,另有几扇原金殿窗门也存在华藏寺。

铜殿更是隆昌寺兴盛的标志,现存于该寺后院。据《宝华山志》记载:原铜殿“高二丈三尺,阔一丈五尺,进深一丈三尺五寸,梁、栋、栌、桷、窗、瓦、屏、楹悉范铜为之”。后经多年战乱,最后的一块铜板也在五十年代被盗。铜殿现为砖木结构,内为单室,顶为歇山式。与铜殿配套的是东西两座无梁殿,为楼阁式,现保存完好。

佛门“鲁班”作一代广大佛事

万历四十年(1613),妙峰端然而逝,终年七十三岁。他的老朋友憨山因罪贬在南方,此时刚刚平反,不能亲临葬礼,后来撰写了一篇深情的《妙峰禅师传》,记载了禅师的生平事迹和两人的交谊。他赞叹禅师说:“呜呼!师果何人哉?起于孤微,卒能于天人中,作一代广大佛事。”

妙峰确实是位佛教界中的奇人。他花了六年时间,筹集资金、主持营建,为三大名山完成精妙绝伦的佛菩萨像、铜殿宏大工程,留下民族传统文化的奇珍异宝。他在建筑工程等方面的卓越才华,次第展现,让人目不暇接。早年,他在山西宁武县芦芽山山顶修建了一座七层铁塔。这是妙峰经营建筑之始。他先后主持完成陕西三原渭河大桥、山西宣化府黄河大桥、崞县滹沱河大桥等工程。他主持维修太原的大塔寺,双塔高耸,至今仍是太原市的象征。后人称他为佛门“鲁班”。

妙峰在太原的工地上患病,知道大限已至,急急赶回五台山处理后事。他将平生兴造的十余处佛寺,规定为十方常住丛林,并选派合适人员担任住持。所谓十方常住丛林,就是区别于子孙家庙,住持十方选贤,行脚僧人可以自由挂单,属于佛门的“公有制”。他把自己徒弟们遣散回“故山”,身边不留一人,也没有委任一人为寺庙住持,这也是出于“公心”,矫正时弊,不给后世留话柄。

憨山赞叹禅师说:“凡所营建,法施应念云涌,投足所至,遂成宝坊,果何缘而能致耶?苟非心游法界,圆融性海,所流不思议力,而能若此也耶?师自发迹操方,住山行履,从来一衲之外无长物,恒随侍者无一人。如所建立,皆秉明一心,而金钱施利,曾未染指,随立随去,略无介怀。所成大刹十余处,无一弟子为居守。住则随缘,一毫不私,去则若忘,寸丝不挂,飘然若浮云之聚散,孤鹤之往来。岂非深证唯心,遇缘即宗者也!”

明朝中叶佛教并不景气,许多佛教徒指佛穿衣赖佛吃饭,在社会上的形象并不好,当时的小说戏曲及笑话故事中,讽刺挖苦僧尼的段子很多。但是,真正品德高尚、修行刻苦的高僧,仍然能够获得社会各界的尊重和支持。他主持了这么多工程,没有一个是“豆腐渣工程”。妙峰受聘主持的几座桥梁工程,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和佛教界没有直接的关系,当地官僚请妙峰去主持,主要是看重他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清廉无私的作风。他对中兴明代佛教的贡献,与憨山大师等高僧异曲而同工。

普陀山志记载,明代着名文人陈继儒的伯父同与僧人妙峰同创飧霞庵。陈继儒题庵额。笔者认为,这位妙峰很有可能就是佛门“鲁班”∵妙峰。妙峰如此敬慕观音大士,应多次到过普陀。他平生兴造许多处佛寺,在普陀建庵以备随时前来修行,也在情理之中。妙峰交往广泛,这与名人陈继儒有许多相似之处。高僧与名人的亲戚一起建庵,资金更不成问题。如此说来,这位佛门“鲁班”当年在普陀也有个“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