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卧佛”是西峰寺八景之一。西峰寺南山称马鞍山,其最高峰称极乐峰。这一带分布着六个岩洞群,是北京地区最大的石窟寺群。这里有多处摩崖碑和摩崖造像,还有精美的护国宝塔。山势险峻,古洞幽奇。羊肠小道穿行于悬崖峭壁和云雾之间,将洞群连缀起来。到此一游使人大开眼界,浮想联翩。

太古化阳洞:洞群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太古化阳洞了。该洞地处南山阳坡半山腰,距山垭口约一里。洞口原有的殿堂只剩下了断壁残垣。洞的东侧一座玲珑宝塔傲然耸立着。据《日下旧闻考》记载,石塔名护国宝塔,明嘉靖三十九年,东直门外牛房,主禅明辉,徒普照、信官郝春建造。塔高五米多,须弥座,塔身为八棱柱体,上部十一层,为密檐仿木结构。底座上雕有龙、风、象、狮、麒麟、飞羊等八种神兽和十余种图案花纹。塔身雕有门窗纹饰,每条棱都由八个佛像组成,八条棱上共有六十四尊佛像,塔身四周,连同底座还雕∵有佛像八十八尊,还有两尊自成格局,共雕有佛像一百五十四尊。佛像有的高十厘米左右,有的仅有六、七厘米,佛像头部只有中药丸那么大,但个个雕刻的眉眼清晰。以坚硬的青石为料,雕凿的如此精细,世所罕见。历经四百余年,依然十分生动,令人叹为观止,护国宝塔不愧为石塔之精品。

太古化阳洞又称太古洞、庞涓洞。明代《宛署杂记》对此洞有记载。清代的《日下旧闻考》记载的较为详细:“坛寺在西山最深处,有太古化阳洞最胜,炳炬而入,百乳千螺,俱成佛像,不知其深几里。”还记有:太古化阳洞亦名庞涓洞,洞门刻太古化阳洞五字。洞左石塔十一层。化阳洞洞口垂藤遮掩,举火把进洞,像进入深井,行半里有造型各异的石钟乳,有的像腾空的蛟龙,有的像游动的鱼群,有的像坐狮……西侧有一石穴十分幽深,与浑河相通,不知道究竟有多深。

历经苍桑,太古化阳洞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洞口的刻字和垂藤不见了,如今洞口宽敞高大,有石砌的门和窗,十分坚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将古洞改建为炸药库,在洞内修建了四层平台,有台阶相连。台阶下是一段徒坡,然后就是较为平直的山洞了。洞内到洞口约有三十米深,相当于十层楼房的高度。洞内宽度约十米左右,高数米不等,大厅面积有数百平方米。冬季,冬眠的蝙蝠一片片倒悬在洞顶,怡然自得,十分逗人喜爱。大厅西侧有一石井,极深,这就是古籍上记载的,通永定河的深洞。地面上残留的钟乳石,使人联想起其昔日的辉煌。大厅东南有一支洞,弓着身体进去,尽头是十余米高的天井,井壁是洁白光滑的石钟乳,洞内面积虽然只有几平方米,却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使人觉得好象进入了琼楼玉宇。天井上还有洞口,布满了蝙蝠粪,究竟还有多深,无人知晓。主洞一直向东沿伸,由高及低,由宽及窄,长约一里。至今太古代阳洞还有一上一下两条支洞没有探明,充满了神秘色彩。太古化阳洞在明代是一处佛教胜地,称观音庵,洞口附近还有几个人工开凿的山洞,原还有几十间殿堂供尼姑们居住。太古化阳洞是这一带历史最悠久,最深,最长的古洞。

孙膑洞:孙膑洞在太古化阳洞以东,相距一里有余。据记载,洞深一里。现在洞内到处可见砂物结晶,好象被开采过,矿石堆满洞内,洞长只剩下了百余米,洞顶矿石松动,随时有塌落的危险。孙膑洞拖东的山梁,称作六国岭,古书记载,传说这一带是孙膑,庞涓师从鬼谷子学艺的地方。传说未必可信,但这些古洞,古地名,古人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里距春秋、战国时期的燕都古蓟城不远,山势峻俏,植被茂盛,古洞相连,永定河水光潋滟,很早以前这里就已经是名胜古迹了。这里发生过孙膑与庞涓斗智的某些故事应该是可信的。

朝阳三慧洞:太古化阳洞以西,隔着一道小山梁,有朝阳三慧洞。山门和圈墙基本完好,山门北侧有一通漂亮的摩崖碑,碑体完整。字迹清晰,题目是“戒坛朝阳三慧洞建礼施茶功德碑记”。碑文记载,明万历年间,戒坛寺烟火繁盛,前来拜佛学徒的人很多。杨大林为首的一伙年轻人,访参妙道,来到三慧洞,听主持能省说道,豁然顿悟,非常高兴,于是聚众捐资,每年四月初八送至三慧洞。受杨大林嘱托,能省刻摩崖碑,颂扬布施者的功德,将布施者的芳名勒于碑石,垂于万世。

山门内殿宇、禅房已经倾圯。西侧山崖上有两个天然洞穴,其中较大的洞高约三米,面积一百余平方米。洞内有佛龛,在岩石上凿有储水井。有一块楹联状的石板上,刻有“卧千声佛……”,石板上的刻字推断,这个洞可能是古籍中记载的千佛洞。

极乐洞:极乐洞在极乐峰,极乐峰是马鞍山主峰,海拔600余米,从京城西望,状如紫驼峰,挺拔灵秀,十分险峻。据戒台寺“戒坛建五百罗汉***碑记”记述:“马鞍山之后,曰佛龛山。山之峰有舍利塔一,曰金灯塔,常放百宝无畏光,屹不可上,人迹芜绝……”佛龛山之峰即极乐峰,这里多灵异之说。现在自垭口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极乐峰,临近主峰下,抬头望是茫茫云海,低头看是悬崖峭壁,百丈深谷。在地形险要处建有南北两座山门。山门成城堡状,用坚硬青石材砌成券洞,一人多高,装有石门。墙高约五米,厚三米有余。山门顶上可站岗把守山门,山门西侧峭壁直上云天,东侧深谷不见谷底,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味道。

极乐洞在极乐峰主峰下几十米,是悬崖峭壁上的一块平台。极乐洞坐西朝东,洞外原有佛殿,现已不存。极乐洞宽大的洞口被石墙封堵起来,门窗是用青石雕成的,至今还十分坚固,洞高约四米,面积近百平方米,洞内正中央和两侧建有佛龛。洞内有一口储水井,南侧山门外有两口储水井,都是在岩石上一锤一攒地凿出来,每口井都能蓄水几十方水。摩崖碑在洞口南侧崖壁上。碑文是明代万历年间极乐洞主持明信写的,大意是:极乐峰十分险峻,游人罕至,上有极乐洞,世上少有。先师柱着竹杖,穿着草鞋,走遍天下胜境,登此岩一望,云蒸霞蔚,周围只有群峰,再也看不到别的东西,非常高兴。于是把钵囊高高挂起,折碎竹杖,在此落脚。由于先师在四海之内颇有名气,前来敬香的人很多。于是广募善缘,动工扩建基址,起造四海云堂,圣像器用一应齐备。先师功德圆满,在此山仙逝。明信本是游方僧,决心继承先师遗志,留住此山并撰文刻碑,记述先师功德。

《日下旧闻考》记有:极乐峰在马鞍山西,极乐洞刻石额曰“灵鹫山”,又曰“天开灵境”,前几年,由康熙年间东阁大学士题刻的“天开”灵境石匾额还躺在洞口的草丛中,今已不存。登上极乐峰,游了极乐洞,才能真正体验到“天开”“灵境”的意境。就会明白,游遍天下的名僧,为什么会欣然在此落脚,并起造四海云堂,在此终其垂暮之年。极乐洞上有奇峰,下有幽谷,远眺天地茫茫,俯看群山苍莽,若登天际,若处界处,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

观音洞:沿极乐洞南山门小路下山,行约百米,岩壁上有一个小佛龛,一米多高,龛内有摩崖造像一尊,立姿,丰满端庄,高约一米,因为这尊摩崖造像,这里称为佛龛山。再下行约百米,有一组洞群,四个山洞组成,主洞较为宽敞,约六十平方米。几年前,洞内有石雕佛像一尊,高约六十厘米,佛光映衬,刻工精细,佛像背后有题刻,“钦差督理马鞍山内官监太监张实,工部文思院副使书,嘉靖已亥……”造像今已不存。山崖上有摩崖碑一方,题刻为“佛龛山观音洞修造殿碑记”捐资建造者有兵仗局总理太监,慈宁宫御马监太监,司礼监,各王府太监和信官们。刻碑时间为万历三十七年四月初一。据古籍记载,观音洞在寺南半里许。观音寺侧俗称伏虎岩,岩右有僧道伏塔。如今寺和塔均已不存,只有山岩上虎头状的钟乳石依然生动。观音洞虽然不太大,但明代却倍受达官贵人青睐,钦差大人捐石雕佛像于此,可见当年观音寺和观音洞地位不同一般。

朝阳洞和罗汉洞:从观音洞下行二百余米,在极乐峰与太古化阳洞之间的山谷里有两个洞,一名朝阳洞,座东朝西,与极乐洞和观音洞遥遥相对。朝阳洞洞体高大,洞口砌有约六米高的红墙,洞内面积有百余平方米。洞外有佛龛一座,已无佛像,石碑一方,青石质地,保存完好如初,字迹十分清晰。题记为:“戒台马鞍山阳洞碑记”。署名住山第一代圆果,徒明慧等,并有内官监太监多名。万历乙已中吉日立(1605年),洞西侧的山岩上有两眼大储水井,岩壁上有四字题刻,“化人念佛”。朝阳洞南侧约十余米处有一个狭窄的洞口,进洞后有一个约七平米的空间,洞内有一个向东南延伸的洞口,不知其深几许,朝阳洞明代时是僧众较多的一个石窟寺。这里有小路与太古化阳洞相通。

朝阳洞南侧约三十米处有罗汉洞,洞口上方有摩崖题刻“罗汉洞”三字,洞长约七米。此洞未见古籍记载。据村民讲,周边还有黄莲洞,金钟洞,无底洞等。马鞍山不足二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八、九个石窟寺群,明代居住着数百僧尼,是京西名刹戒台寺的组成部分。这些石窟寺大多开发于嘉靖、万历年间,署理马鞍山的钦差太监,及许多其它有权势的太监,还有许多有权势、有财力的达官贵族资助过这一带的开发,使西峰寺南山的石窟寺群繁荣一时,成为北京地区最大的石窟寺群。有些岩洞如太古化阳洞(庞涓洞)、孙膑洞的开发,可能比戒台寺、西峰寺的开发还要早数百年,以至上千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