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山上

宁波市西南30公里许,有座名山,奉化雪窦山。早在汉代,就有人把它比作“海上蓬莱,陆上天台”。北宋诗人苏轼曾感叹“不到雪窦为平生大恨”。宋理宗赵昀因先皇宋仁宗赵祯曾梦游雪窦山,于1245年赐题“应梦名山”,碑石犹存。近代地理学家张其昀称雪窦山“兼有天台山雄伟,雁荡山奇秀,天目山苍润”。

雪窦山地处四明山东缘,主峰海拔960米,有“四明第一山”之誉。登顶四眺,四周峰峦连绵,莽莽苍苍,广亘数十里。群峰耸峙之中,有盆地百顷,古称第九洞天第五十七福地。千年古刹雪窦寺就坐落于此。“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屡毁屡建,∵雪窦寺迄今已历1700年沧桑。

雪窦山主峰名乳峰,乳峰有窦(洞),涌泉如雪,雪窦山因此而得名。雪窦寺紧依乳峰而建,层层递高,依次为山门、放生池、照壁、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乳峰泉、法堂。山门之外有瀑布,名千丈岩瀑布,王安石有诗赞道:“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

游雪窦寺,感受最强烈的,是浓厚的弥勒信仰氛围。寺院有两株汉代银杏,径约5人围,高耸入云,树下竖有一块石碑,书“弥勒应迹圣地”。寺院照壁上书有“弥勒道场”四个大字,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所题。院中单建弥勒殿,由已故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提议而建,为全国所独有。2005年,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局批准在雪窦山建造露天弥勒大佛。如今,一尊以中国布袋和尚为原型的、高达38米的铜制露天弥勒大佛已告落成,它端坐在乳峰之腹,笑容可掬地接受四方信众顶礼膜拜。佛像基座上“人间弥勒”四个大字,为***高僧星云大师所题。

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有如坠入宗教和历史的迷雾中。印度菩萨怎么变成了中国和尚?这布袋和尚是怎样一个人,值得人们如此崇拜?让我们慢慢撩开这些笼罩在雪窦山的神秘布幔吧。

佛教分小乘和大乘,小乘主张自我修行了却烦恼,其信徒俗称自了汉;大乘主张不仅要通过修行解脱自身烦恼,还要普度众生,其实践者尊称菩萨。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文化相碰撞,小乘细微,大乘盛行。自汉至清,逐渐形成四大佛教名山、四大菩萨应化道场,即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的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道场。在佛教史上,弥勒菩萨为释迦牟尼大弟子之一,地位等同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大菩萨,却没有公认的应化道场。由哪座山来填补这个空白成为第五大佛教名山呢?

自称是弥勒道场的除了奉化雪窦山,还有贵州铜仁梵净山。梵净山海拔2000多米,寺院群落庞大,弥勒道场的佛教活动始于隋唐时期,近年来还规划建设了1000亩的佛教文化园。然而,雪窦山却具有梵净山无法取代的独特优势,因为布袋和尚是奉化人。

布袋和尚的生平事迹,见于《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明州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等佛教文献。他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人,自称契此,姓氏不详,号“长汀子”,成年后在奉化岳林寺出家。经常杖荷一布袋,乞食乞物,孤身云游,不拘仪轨,悠闲自在。尝作歌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万,入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因为他布袋刻不离身,人称“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形体肥胖,皱额大腹,生性诙谐,笑颜常开。所作诗偈意蕴深刻,广为流传。如:“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口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罣碍,自然证得六波罗。”等等。从这些诗偈中可以看出他宽宏大量的人格特征,这也是他受到民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后梁贞明三年3月3日,布袋和尚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临终作《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世人遂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宋崇宁三年岳林寺住持昙振在寺内塑起第一尊布袋弥勒,造像笑容满面,心量广大,给人们一种皆大欢喜的享受。这正是弥勒慈心观的体现,得到佛教界认可,不断推广。自宋以后,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像渐成寺院塑造定式。因布袋和尚生前经常游走现身于岳林寺、雪窦寺,故岳林寺、雪窦寺被视作“弥勒应迹胜地”。

布袋和尚本来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游僧,传说中的种种神异自不可信,仅凭一首《辞世偈》竟被奉为弥勒再世,千百年来供在各地寺院天王殿须弥坛之上,简直是奇迹。这个满面堆笑、袒胸露肚、憨态可爱的中国布袋弥勒,与古印度那位相貌庄严、创瑜伽行唯识学派、以实现人间净土为理想的弥勒大菩萨,差异之大,简直非言语所能形容。但中国老百姓却不管这些,宁愿信奉这个凡夫俗子式的布袋弥勒,因为他宽容大度,乐观豁达,让人亲近欢喜。实际上,中国人顶礼膜拜的是自己心中的弥勒菩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