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邦海域∵辉煌禅灯——普超与海会寺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这是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游五老峰时写下的感慨之作。在峰之阳矗立着一座名刹。自寺仰望五老峰,“苍颜嶙峋,如金芙蓉上矗青天”,可充分领略李白诗中情境,实观览五老峰远景的最佳视角。此寺便是名列山南五大丛林之一的海会寺。

海会寺,俯瞰彭蠡湖,背负五老峰。“背山面湖,形胜极佳”,风景至美。创建于明万历戊午(1618年),清嘉庆丁丑(1817年)旦云和尚重修,咸丰年间毁于兵火,一度不振。同治丙寅(1866年)高僧海印来寺住栖,重新振复,开创了海会寺历史上的新局面。

海印(1819~1898年),字至善,江苏东台(今东台)人,俗姓唐。6岁时因患热疾而被父母舍之出家于观音堂,礼秋水法师。7岁习儒,14岁参习《华严经》。聪慧过人,悟性极高,很快便精奥义,深契法,倍受师器重,为他取名海印。21岁在金陵宝华昌公座下参习,后随师住黄山习止观和庐山归宗寺。归宗寺长老慈舟对他非常赏识,“以衣法嘱焉”。追慕远公遗风,栖隐黄岩石洞六年,安心禅寂,作壁观僧。咸丰壬子(1852年)还归宗。不久又藏修于五老峰巅长达十一年之久。同治壬戌(1862年)出主归宗寺,三年后又诛茅五老峰。当地乡民闻其德名,在海会寺故址聚石为舍请居之。从此,开始了中兴海会寺的艰苦历程。

至善自丙寅(1866年)冬至光绪戊戌(1898年)六月端坐而逝,在海会寺度过了三十二个春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慨古寺委于榛莽”,弃于荒野,誓发宏愿,足不履尘市,刻苦修行,募化重修海会寺。他的善心义举得到了许多贞信之士的支持和赞助。居士魏兴林、王全泽,九江道尹景某和奉新大使许必达等先后施舍资财,“建立殿宇,置买租谷,以供云厨”,重兴海会寺。在至善和善男信女的积极努力下,海会寺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是时佛殿宏敞,藏经阁华丽庄严,寺田三百多亩,山场广大,以风景胜绝,殿宇巍峨,富足繁华而着称。民国杨恭甫在《避暑日记》中对寺景和规模有段精彩描述:“由白鹿洞东北行,一路小山起伏,间有村落。不及十里,遥见前山深林微露殿阁,海会寺至矣。曲折上山,入大松林二里许,小溪流泉,汨汨从山上来。过板桥即寺门,门前荷池作半圆形,长约三丈,宽约四五丈,围以石栏,荷花盛开,种极细,乃赤龙卧云也。入门至念佛堂,阶下种观音莲两本,叶如芋而大逾盖,花如玉簪。……循堂右角门,转登石梯,是为方丈。……佛殿巍峨,神光陆离”。海会寺因此吸引了许多香客的朝拜。自清至民国未尝少衰,“香火称极盛”。游人更是络绎不绝,远道客人还常“借住本寺”。而至善亦因此名声鹊起,随从学法的人前后多达五千余人,剃度僧徒三十六人。同治中丞、南康郡学、维新人杰则与他成了方外之友,交往密切。据说,光绪壬辰(1892年)复南康郡学王延长、方伯华和教谕饶树荣尝与至善法师同趺石上,对坐五老峰。三儒一释,都年愈古稀,共计296岁,故日九老。此事被传为一时佳话,有“九老胜似昔日香山故事”之说。寺僧为纪其事特在寺内建九老堂,龙阳人易顺鼎题有《华尧峰院长天人长老图诗》。

光绪十五年(1889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失败,会试不第后,专程登临庐山以排遣内心的愤懑和忧思。这是他第一次来游庐山,先后游观了海会寺和东林寺等山中名刹,对“百川汇海”的海会寺和德行高深的至善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至善对这位一身正气的国士也很敬佩,引为贵客,拿出传为元代着名书法家赵孟钍质榈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