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慈化寺与普庵禅师

慈化寺建造在宜春市慈化镇西面的南泉山下,历经宋、元、明、清四朝,申明远播,多次得到诏封御题。明太祖朱元璋为其阙牌题写了“天下第一禅林”。它始建于北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历时3年而成,建有殿堂、丈室、厅库、厨廊、楼阁、山门,固然仅仅是初具规模,但也算是方圆百里寺院之冠。来寺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香客遍及福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aa等地。元至元29年(公元1300年)春,慈化寺遭受火灾,片瓦不留。后寺僧奉元成宗之命广购土地,大兴土木重建慈化寺,建有10座殿堂,共2000多间房子,占地6万多平方米,纳僧千名,成为其时江南地区最大的寺院,一时朝佛之人,北至京城,南及广西,西至四川,东及aa,熙熙攘攘,摩肩相继。寺内则绿树成荫,四通八达,梵吹之音,灯烛之具,昼夜不绝,真是盛极一时。

慈化寺的创建者是现慈化镇余坊人,俗名余印肃,法号普庵,后人尊奉为余祖师。他出生于公元1115年,19岁时出家,平民素食,居无定址,游刹问僧,励精行道,是一位得道高僧。公元1165年,乡人请他主持原南泉山上的慈化院,并筹建慈化寺。他倾尽全力,于公元1169年7月21日面壁而逝,同年11月日全身入塔。

普庵禅师圆寂后,因为到处“显灵”,“护国佑民”有功,宋、元、明三个朝代曾经先后七次诏封。公元1237年5月,江南久旱无雨,百姓进香祷告,普庵禅师“有求必应”,被宋理宗谥为“寂盛禅师”,同时敕封普庵塔为定兴塔;公元1255年12月,京城瘟疫流行,医生束手无策,宋理宗派人前来慈化寺祈祷,普庵禅师“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被宋理宗加封为“真觉禅师”;公元1420年12月13日,明成祖朱棣不知因何“龙颜”大悦,忽然加封普庵禅师为“至善宏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惠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把溢美之词全部戴到了已经作古近400年的余印肃头上。

伴随着诏封,历朝皇帝及王侯将相还赐舍了大量宝物给慈化寺。江西的历史名人也多数与慈化寺发生过这样那样的关系。公元1616年,明英宗赏给慈化寺大藏经678函,白金75两,以及袈裟、宝幡等物。同时下令将宜春、万载、萍乡、分宜四县三年赋税共75万两银子拨给慈化寺用于基本建设。严嵩曾经主持修复慈化寺,欧阳修曾经亲书《三关记》一轴赠给慈化寺。后因历史原因,慈化寺被毁。

1992年6月,慈化镇着手修复慈化寺。慈化寺现已修复一门二殿二塔。大门上保存了过去的楹联:“盛迹纪南泉,天下名山推第一;圆音嗣西竺,宣阳法旨阐无双”,并复制了明太祖的御题:“天下第一禅林”。二殿是普兴明殿和大雄宝殿,气势宏伟,气氛肃穆;二塔是牛角塔,高12层,下面4层塔壁上绘刻了佛像。

施财功据

在宋代,一位名叫陈天章的居士施了财物来到慈化寺。

他请普庵禅师(公元1115年出生,1169年入寂)为他家的先人们作水陆道场。

到了晚上,普庵禅师鸣钟召集僧众为陈天章诵了一遍《金刚经》,诵完以后对陈天章说,

水陆道场作完了。

可是陈天章感到诵一遍太少而不满足。普庵禅师就说:你既然不满足,我们再为你诵一遍经。

于是召集僧众又诵了一遍《金刚经》。然而陈天章回家后始终还是不满足。忽然有一天。

陈天章无病而逝,过了三天才苏醒过来。之后他向人们说他曾经去了阴间地府,地府的阎王对他说:

“你在活着的时候,不相信因果,不熟悉***,施财到了大慈化寺作了两次水陆道场,辜负了一遍《金刚经》的功绩。应该用铁枷治罪陈天章立即向阎王哭泣请求饶他不相信普庵禅师诵经的罪过,这样阎王才将他放了回来。陈天章醒后向各人述说在阴府的经过后,带了500两纹两和子孙们一道来慈化寺拜见普庵禅师。

普奄庵师就问他:“上次为你作的道场作得怎样”。陈天章立即向普奄庵师礼拜说;

“我肉眼不识您这尊***而起了不相信的心理,恳求您慈悲赦免我的罪过”。

于是陈天章向普庵禅师讲了他在阴府的经过。

普庵禅师叫执事的僧人将陈天章所施舍的纹银收下。然后叫陈天章脱去上衣。

在他的后面写下“施财功据”四个字。

后来陈天章死去。而投生在一位姓甘的父老家里。

家人为这孩子洗澡时看见他的背上这四个字仍然存在,以后这孩子享受了荣华富贵,

这些都是施钱给寺里的果报。

普庵禅师刺血手书《加颂金刚经》

2005年,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档案馆工作人员整理文物时,发现了一本《普庵加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孤本经书,是宋代江西宜春南泉山慈化寺的鼻祖,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三代传人普庵祖师于1164年始历时五年刺血为墨,调和金粉手书而成。

隆兴癸未十月(1164年)有贤士来拜师,并出示木平亮禅师的《金刚经随分颂》三十四首。师对此《金刚经随分颂》评价甚高,说此注解金刚经颂字字见宗,言言见谛。在读诵时,师发现三十四首中不见有“三十一分”、“三十二分”两颂,认为这是传抄过程中遗落,无因寻究。于是以大智慧刺血为墨,众信士捐助金粉,历经五载,于乾道已丑年(1169年)二月圆成三十二颂,题目《随机无尽颂》,世称“普庵刺血手书《加颂金刚经》”。此经全长1850公分,宽35公分,《金刚经》原文加注颂两万余字,师圆寂后,此经一直在寺供奉。1641年郡国理丁圣将此经捧入家乡巴陵县御洞乡供奉历三十载,民国二十四年其时政界要人如蒋作、欧阳渐、杨廉堪、周震麟及佛门领袖如太虚等人在南京阅后题词或作序赞之。当今,aa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在宝峰寺观后亦作了题词。“文革”期间,该《加颂金刚经》险遭人烧毁,袁州一居士从火中巧妙取出,才得以保存了这一历经数百年,至今字迹仍金光灿灿的孤本。经卷充实体现了一位佛教的高僧对佛教真理的超然领悟和精湛的禅宗思想,真实地反映了其时佛教禅宗思想的祖庭宜春,乃至在全国佛教文化的盛况,也是研究aa佛教文化的一份珍贵的质料,经中还有种种佛像为插图也。2008年1月4日,慈化禅寺隆重举行了“迎清供奉普庵禅师刺血手书《加颂金刚经》祈福吉祥法会。”

普庵祖师与慈化寺

次普庵祖师,俗姓余,字印肃,号普庵。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十一月二十七日生于宜春县石里乡太平里,也就是今宜春市慈化镇余坊村。

普庵祖师,俗姓余,字印肃,号普庵。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十一月二十七日生于宜春县石里乡太平里,也就是今宜春市慈化镇余坊村。

普庵祖师出世时,邻家见其室祥光烛天,继而莲生道周或现阡陌,众皆异之。后来,人们想起了唐朝有个精透风水的司马头陀曾经在此留下铃记:“南山有个七星嶂,亥脉宜丙向;面前峰秀似悬幡,佛祖不为难。”乃知祥光瑞莲之兆,正应验司马头陀预示将有圣僧降生的谶言。普庵六岁时,梦一僧点其胸曰:“汝他日当自省。”醒来,以梦告母,母视其胸,有赤点红莹大如樱桃。遂许出家在寿隆院作行者。寿隆院,在今慈化镇柳亭村鸭嘴岭,乃少林寺僧开仕正贤(?—1156)创于宋哲宗元佑九年(1094)。师二十七岁那年,剃度落发,礼正贤和尚为师。年二十八岁,于宜春城北开元寺受具足戒。一日,正贤和尚授普庵祖师法华经典,师曰:“诸佛玄旨,贵悟于心。数墨循行,何益于道!”深得正贤和尚器之。

普庵游湘,闻有“伏虎禅师”之称的牧庵法忠禅师倡道沩山,遂诣法忠处,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法忠竖拂示之。师有省,归寿隆院,静心坐禅,并言:“舍家出家,当为何事?披缁削发,本属何因?若不报国资家,虚负皇恩;若不导化檀那,枉作释子。”胁不沾席一十二载。一日,阅《华严经合论》至“达本情忘,知心体合”,遍体汗流,豁然大悟,曰:“我今亲契华严境界矣!摩耶夫人是我身,弥勒楼台是我体,善财童子是甚茄子?文殊、普贤与我同参。”师所说的摩耶夫人,乃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母,弥勒菩萨乃是未来佛。《弥勒上生经》说他现住兜率天,《弥勒下生经》说他,下生后,将在龙华树下继续释迦牟尼而成佛。所以各人称他为当来下生佛。文殊、普贤均为大乘菩萨,一骑狮子,一骑白象,代表大智大勇。被普庵祖师视为“是甚茄子”的善财童子,乃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求道者,经文殊菩萨指点,参访了五十三位名师而成菩萨。师阅《华严经合论》而大悟,每被后人所提唱。元代大学者虞集游慈化寺,有《南泉丈室》诗,诗曰:“炉香满室雨垂帘,借得方床昼寝甜。泉上老龙还记取,山翁曾此听华严。”亦想一觉起来亲契华严境界。

且说师大悟后,即述一偈,曰:“捏不成团拨不开,何须南岳与天台,六根门首无人问,惹得胡僧特地来。”辛已冬月,四川僧道存禅师,忽然来到慈化寺,师见之曰:“此是吾不请友也。”遂各以无相三昧,重相洁问。直得心心相印,法法融通。僧曰:“师再来人也,大兴佛道。”忽有行者向二位请益,僧乃指雪,书颂一首。师随即在每一句诗后加三句,遂成八颂。二人相视而笑,僧击掌而去。距寿隆院不远处有一慈化院,昔有僧徒数千人。宋高宗建炎(1127—1130)初年失火,僧众多散。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普庵祖师领使帖主慈化院。师在慈化院并无常住,藜杖芒履,游访刹土,平民菲食,励精行道。舍己救世。“上裨益于王化,下利泽于生民。”凡四方慕道者,随机导引。其以灾患疾苦而有所求者,或书颂、或折草、或勺水与之,无不立验。因而,“江湖间奔走倾动,以不见为恨。”普庵祖师见朝谒纷繁,恐有魔恼。乃离慈化院,将院事付与其徒圆通主之。独自一人入南山石岩下筑室,aa修禅,室曰“普庵”。自此,自号“普庵”,蛰隐山中,历时二载,鲜有人知。

湖南人丁骥、刘汝明与普庵曾结方外之交。夜望南山石岩上有光彻天,曰:“此必师所在也。”相与披棒觅路,寻找普庵祖师。丁骥、刘汝明寻得师,但见龙吟虎啸,响振岩谷,大生惊怖。普庵禅师叱曰:“畜生,且化身来!勿惊檀越。”一龙一虎遂化为仙童侍立两旁。丁、刘二人请师还山。普庵以慈化院“地气索莫”,要另择新址,重建梵宇。

孝宗丙戍乾道二年正月一日(1166年)师来到南泉察看唐代古刹慈化寺遗址,忽见一人身高八尺,红发披肩,苍髯盖嘴。普庵问:“尔是何方神祗?”那人道:“小神奉玉帝之旨,守护此地,候普庵僧已五百年矣。”普庵笑道:“贫僧正是普庵。”话未落音,那人合掌而退。由是,普庵祖师在南泉山大兴土木。动工之日,寺前有泉池,灵怪非常,凡只要从这口泉池经过,就如草沼地,必陷泥中,求出不得。师欲在泉中重建梵宇。一日乃唤泉神出来问曰:“你有什么神通,显示看看。”泉神现红光射天,两眼睛流血。师云:“汝奉玉帝命守护此地,岂敢陷害良民?罪不可后悔。”时泉神有五百眷属都现身出来哀告,愿求后悔。并说:“小神为本地泉神之祖,当今一切子孙,闻普庵正法,不敢为害?随泉神及五百眷属合掌皈依。

慈化新寺建造过程中,流传出许多诸如“万人床”、“水井出木”、“神仙送钟”、等神奇故事,至今为乡人所津津乐道。乾道四年(1168)十二月.慈化寺落成。一日,普庵骑白牛,吹铁笛.绕黄圃市(即今慈化街)三匝,时人不知何故。乾道五年(1169)七月二十一日,普庵书偈于方丈之西壁,云:“乍雨乍晴宝象明,东西南北乱云横。失珠无限人遭劫,幻应权机为汝清。”书毕,跏跌而逝。终年五十五岁。

普庵圆寂的这一年,按干支纪年正逢“己丑”。人们方悟普庵禅师骑牛吹笛绕市三匝之故。盖以骑牛横笛之身姿象一“己”字,牛乃生肖属相中之“丑”字,笛之七孔象七轮满月,横笛绕市三匝乃合三七二十一。原来,普庵祖师生前已预示自己将圆寂于何年何月何日。

师之禅风,峻机立辨,具足六通,游戏三昧,灵应莫测,变化无方。有人问:“修何行业而得此?”普庵当空画一画,曰:“会么?”答:“不会。”普庵曰:“止止不须说。”普庵尝自赞曰:“彼苍!彼苍!悟无生法,谈不说禅。开两片皮,括地谈天。如何是佛?十万八千。”

普庵祖师居慈化院,每以符咒神水为民禳灾治病,无不灵验。有人赴总管府举报师是“妖僧”,设置于慈化院四周的黄圃巡检司奉檄拘押。普庵押至,忽见一龙乘云而下,须臾,风涛骤生屋底,白昼晦冥。巡司连忙叩头谢罪,开释刑具,并以状呈府。府守李某接到巡司呈状,益加信以为妖。李某善雷术,驰抵慈化院欲与普庵斗法,曰:“借汝坛场,施吾法事。”行之三日,雷无应,抱惭而归。普庵云:“将天鼓相送。”言讫,忽有雷从北方起,雷雹交作。李某回身拜倒师前,虔诚后悔,雷雹乃止。信士二十余人,因久旱,叩普庵求雨。师曰:“可去大仰山求。大仰寺中明日斋罢,于僧堂前候众僧出堂,第四员僧袈裟角上有红相者,见之就礼拜,问他求雨。”众依普庵禅师所言,三日后,果然黑雨倾盆,田池并涨。众人具香谢师,请问仰山是何圣僧,有如此灵感。普庵禅师曰:“即龙树医王菩萨也。”

据万载旧志云:县东北安仁坊北路口有一井,世传宋乾道间普庵禅师尝游息于此。时值多疫,师于井取水饮之,疫遂痊,故呼为“圣井”。“至今水味异他井,遇旱愈冽”。

普庵祖师云游至修水胜峰岭胜峰寺,遇山洪暴发,壅塞四谷。即以锡杖掷天井.洪水倏然尽消。时至晚清,本地犹说:“迄今遗迹尚存。”普庵圆寂后,灵验愈显。宋咸淳年间,宜丰耆宿姚德卿建惠政桥于城西,特在耶溪河边划地建普庵堂,供祀普庵祖师以镇水怪。

以其“灵验”护国佑民的普庵祖师,在南宋时期屡受封赐。嘉熙元年,因祈雨,封“寂感禅师”;淳佑十年,因救旱,加封“妙济禅师”;宝佑三年,因禳疫,加封“真觉禅师”;咸淳五年,因止旱,加封“昭贶禅师”。入元后,普庵祖师又屡受加封。大德四年加封“大德禅师”,皇庆元年加封“慧庆禅师”。

时至明朝,明永乐皇帝对普庵祖师评价甚高,说:“惟普庵禅师万行圆融,六通具足,端严安闲,变化无方。哲学悟于群迷,普利益于庶类。如溥甘霖于六合,膏泽均沾;犹现满月于千江,光辉旁烛。”永乐十八年(1420)十二月十三日加封普庵为“至善宏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惠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

普庵祖师是何时在大雄宝殿法坛背后安了个位置?不得而知。不过,普庵的塑像出现在佛寺至少不晚于元代是有史可稽的。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南康沙门宗曾于苏州城西建慧庆寺,寺中塑普庵祖师之像以祀之。寺名“慧庆”,乃是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给予普庵禅师的封号。

佛教僧侣中,尊之为“祖师”者未几。一般只有建立宗派者方可获此殊荣。诚如明代僧人妙印所言,普庵得道乃是“悟华严奥旨,彻牧庵峻机”。那么,普庵祖师从牧庵那里继续了哪些“峻机”呢?

黄龙牧庵法忠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姚,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法忠禅师少时即出家,十九岁试经得度,一度专习天台教法,已悟一心三观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绝能观所观之迹。于是,他便放弃义学,遍历禅席,后投龙门清远佛眼禅师座下参学。一日,法忠禅师看见流水推动着水磨在旋转,于是发明心要,立即述偈云:“转大,目前包裹。更问如何,水推石磨。”法忠禅师后将此偈呈给佛眼禅师。佛眼禅师见后,便问:“其中事作么生?”法忠禅师道:“涧下水长流。”佛眼禅师为了进一步勘验他,便道:‘我有末后一句,待分付汝。“法忠禅师一听,便掩耳而出。佛眼禅师遂予印可。法忠禅师后至庐山,在同安的一棵大枯树中,绝食清坐。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湘潭一带大旱,本地老百姓想尽种种办法祷雨,皆不应验。一日,法忠禅师跳进一个龙潭里,大喊道:“业畜!当雨一尺。”话刚说完,大雨随至。法忠禅师后移居南岳,经常跨虎出游,本地儒释信众皆望尘而拜。法忠禅师住山后,曾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觅。”那僧又问:“如何是心?”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寻。”那僧问:“如何是道?”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讨。”那僧又问:“如何是禅?”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传。”那僧再问:“究竟如何?”法忠禅师道:“静处萨婆诃。”六祖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无论是佛、是法、是禅,还是实相,均不离当人现前一念心性。因此切忌向外寻觅。法忠禅师对来僧的开示,其要旨莫非此乎?再看法忠禅师的另外两则上堂法语——上堂:“今朝正月半,有事为君断。切忌两眼睛,被他灯火换。”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不动自己舌。非声气呼吸,非情识分别。假使净名杜口于毗耶,释迦掩室于摩竭,大似掩耳偷铃,未免天机漏泄。直饶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若向牧庵门下检点将来,只得一橛。千种言,万般说,只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普庵祖师在士民间的影响如此之大,与其精通声律,懂梵文,善于填词说禅有关。词是一种诗体,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歌词。宋代是词的全盛期。在宋代,词已成为大众艺术,无论文人、武士、女流、方外、帝王、官宦,朝野上下均以能词为荣。按谱填词,以词说禅,易于广为传唱。普庵祖师擅于此道。

一日,普庵对心斋、圆通二弟子云:“达本情忘,知心体合,汝作么生会?”二人相顾笑云:“未达。”越日,各自呈颂。普庵题云:“据宗眼看来,句到意未到,其体未合,其情未忘。乘便强占二词,调曰《解佩令》。明眼人前觑着,三十拄杖不饶。为什么如此?分歧雪上加霜。”普庵所占的二首《解佩令》:

其一云:“先天先地,何名何样?阿曼陀、无物比况。触目菩提,自是人、不肯承当。且轮回、滞名着相。圆融法界,无思无想。庐陵米、不消商量。血脉才通,便知道、击木无声,打空虚、尽成金响。”

其二云:“柏庭立雪,一场败阙。了无为、当下休歇。百匝千围,但只这、孤圆心月。不揩磨、镜常皎洁。无余无欠,无听无说。韶阳老、只得一橛。十圣三贤,闻举着、魂消胆裂。帷普庵、迥然寂灭。”利用词这种文学艺术载体弘扬禅法,也许是普庵祖师的独到之处。明瞿汝稷《指月录》云:“肃之咒,世间盛传,至被管弦。”清聂先《续指月录》云:普庵“有语录四卷。其《释谈章》,被诸管弦,用备梵唱。世称‘普庵咒’。”收录《禅门日诵》中。成为汉传佛教中由aa人制定的影响最大的神咒。

师圆寂之前.曾花费五年功夫,刺血泥金,为《金刚经》作注解。世称普庵刺血手书《加颂金刚经》。旧时,这部供奉在慈化寺的《加颂金刚经》与收藏在临江慧力寺的苏东坡手书《金刚经》碑,都是江西境内极负盛名的镇寺之宝。

明成祖朱棣读《普庵语录》,说“其精深也,非想像之可求;其神妙也,非虚空之可拟。”明进士邹元标读《普庵语录》,说其“直接如来正宗”。说明师是位佛学深湛的高僧。然而,座落在南泉山上的慈化寺,历史上并非以弘扬普庵禅师的佛学而名重,而是以宣扬普庵祖师的“灵异”而显世。正如邹元标在《南泉宗谱》所言:“夫世之神南泉者,则以诸灵异故。”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普庵五世法孙明照慈昱禅师(1254—1340)奉玺书升僧判,掌管袁州、临江、瑞州、吉州诸路佛事。次年,又宣授紫衣,加封“普莲宗主慧觉圆应大家”。大大加强了慈化寺在森林中的地位。元代史学大家揭溪斯称“普莲建造为天下最”。普莲宗主慈昱大家主持重建的慈化寺,占地百亩,纳僧盈千。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赐建龙亭,书“天下第一禅林”,世称“天下大慈化”即由此而出。元朝时,有一名叫黑氏儿的西域人有《题南泉寺》诗.盛赞慈化寺其时之盛,诗曰:普庵大士开山祖,山色泉声似西土。道成留与坐禅身,名轧羲娥共今古。嗣师明照心量奇,就地涌出毗耶离。每年朝礼秋三月,不异灵山大会时。檐碍日光超忽,小草幽禽尽灵物。竹枝袅袅认精蓝,宝塔亭亭秘金骨。六时钟鼓绕云天,满月光中有福田。花门搭空筵席,海国楠檀古鼎烟。微尘宝聚他方众,父老金钱宰官俸。修廊夜万枝灯,斋厨日办千人供。庭前柏树手亲栽,愿力宏深许再来。须知五百年间事,优钵昙花一度开。”这位西域人所见到的慈化寺之昌繁,当在明照慈显禅师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2)大建慈化寺之后。明正德年间,告病归乡,养疴铃山的严嵩,受聘编修《袁州府志》。志载慈化寺“广袤宏壮,为郡刹之冠”。慈化寺的建造工艺有其奇异之处。明永乐年间,寺毁于火。重建后的慈化寺,大殿高七丈九尺,内为堂屋三进,外观只一栋脊。其法:柱头上加太坊板,板上又安柱头,如是者三,故能高至如此。于这一设计有个传说:当年火灾后,寺僧募化重建,聘请万载工匠杨严平主持建造,并嘱其设计图稿。临近工期,杨严平画稿不成。越日,忽一人授以书,打开一看,乃慈化寺图稿。由是依书建造,果然栋宇恢宏。明朝末年,寺殿忽一柱头倾坏,无人敢修治。寺僧只得求于杨氏后人,杨氏后人亦依书改造,安然无恙。其书秘藏于杨氏家,子孙世代珍传,至清朝时尚在,后不知所终。慈化寺位于湘赣边境,地处宜春、万载、萍乡、浏阳接壤处。座落在这一两省四县边界地区且为“郡刹之冠”的慈化寺.自然而然就成了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心。其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尤其是民俗文化的影响,是其他寺院难以相比的。aa汉族的婚嫁迎娶礼仪,无不以“喜”字以示吉庆。而慈化寺周边地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是“肃字迎亲”的习俗。花轿上所贴的“肃”字,乃是普庵印肃名字中的“肃”字。书写“肃”字时,须口念咒语,咒语中有“普庵来到此,诸煞尽消藏”之句。如此这般即可镇妖除煞,庇佑新娘。至今,远离慈化寺百里之外的上高县,此风犹存。即使现今不消花轿而用汽车迎亲时,汽车车头上也贴个“肃”字,以图吉祥。aa历史上也许没有谁象普庵禅师这样,对地方民俗文化影响如此之深,如此之异。普庵祖师的“灵验,”旧时在东南沿海很有影响。据说出海之船若供奉普庵祖师,便可一帆风顺。前些年,新加坡华人捐款福建晋江林口,修建普庵庙。尔后,林口村民年年结众远行,来慈化寺朝香拜祖。为了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弘扬佛教文化,保护祖国文化遗产,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宜春市人民aa于2004年5月28日正式将慈化寺移交给佛教界,由僧众自主治理。经有关部分邀请,现由aa佛教协会理事、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妙安法师主持慈化寺的修复工作。普庵祖师与慈化寺,是一部十分值得研读的史书,同时又是一部至今尚未有人读透的奇书。参考资料:《宜春禅宗志》文章有删节改动。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