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师坛——坐禅三昧护身衣

尼师坛,或译为尼师但那、巴师但那,是梵文的音译,它的意译就是佛教僧众所使用的坐具,也称为“随坐衣”、“坐卧具”、“坐衣”、“敷具”等等。尼师坛也是大乘比丘十八物和小乘比丘六物之一。

尼师坛的意义

佛教戒律中规定,比丘们不能随意坐卧在地上、床上或其他坐卧具上,更不能随意坐卧在百姓大众的坐卧具上。不论是坐禅、礼拜,还是休息的时候,当要坐卧时,一定要先敷垫上尼师坛方可。所以,尼师坛既是比丘的生活具,也是礼拜具。《四分律》中说,比丘携带使用尼帅坛有三种意义,其“为三缘制之。一为护身,二为护衣,三为护众人床席卧具”。这也就是“障身、障衣、障卧具”。

尼师坛的制作和颜色

实际上,尼师坛大抵类似于普通百姓们日常所用的床单或坐垫之类,也就是一块布垫。它在制作原则和颜色规定上,和三衣是相通的。有佛经记载,尼师坛应取佛陀二柞手长,一柞手半宽的布块来制作。佛教律典中认为,佛陀一柞手等于二尺四寸,所以尼师坛的本制就是四尺八寸长,三尺六寸宽。但这也并不是硬性规定的,其大小可因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而不同,如果比丘的身躯大于常人,那么他所持用的尼师坛也可以在长宽上适当扩展。

在制作尼帅坛时,如果使用的是新布,可以用两层或三层布来叠制。如果使用的是旧布,也可以替成四层。但和三衣制作规则是一样的,如果是用新布制作的,就必须用一块结实的旧布缝贴在中央或四边,以表示“坏色”、“不正色”。

尼师坛的颜色规定不同,有的佛典规定为青色、黑色和木兰色,有的佛典规定为青色、泥色和赤色。但不管怎样,它的颜色规定在本质上和三衣的颜色规定是一样的,也应为铜青(蓝色带黄)、泥皂(褐色带黑)、木兰(赤色带黑)三色,也应坚持“贴净”和“点净”。

尼师坛的使用

尼师坛传入中国以后,被佛家僧众广为使用。因为它不同于蒲团,比蒲团更为方便、更为实用、更便于携带。因此,至今为止,中国的佛家僧众们大都在礼敬佛陀、礼拜师长或出外游方时,仍然使用尼师坛。尼师坛的使用必须由自己亲自敷设,亲自收起,不能让别人翻动。

但对于尼师坛的使用,在中国佛教界是有争议的。如唐代高僧义净在他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就批评过使用尼师坛的风气:“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致敬起为三礼,四部罔窥其事。凡为礼者拜敷法式,如别章所陈。其坐具法,割截为之,必须复作,制令安叶。度量不暇详悉。其所须者,但拟眠卧之时护他毡席。若用他物,新故并须安替。如其己物,故则不须。勿令污染亏损信施。非为礼拜。南海诸僧,人持一布,长三五尺,叠若食巾,礼拜用替膝头,行时搭在肩上。西国比丘来见,咸皆莞尔而笑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