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五拳之鹤形

⊙三停

南朝梁代佛教兴旺,印度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成为中国禅宗初祖。有一天,达摩发现他的门徒越来越多,但大都精神萎靡不振,身体疲惫,肌肉松弛,听讲时昏昏欲睡。于是他说:“吾今为诸生先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熹微,同起而习之,必当日进而有功。”然后为弟子们表演了一套十八个动作的徒手练习法,这就是着名的“达摩十八法”,也称“罗汉十八手”。“罗汉十八手”中有十四种手法和四种脚法。达摩创“罗汉十八手”的目的在于给出家人强筋壮骨,辅助出家人证悟佛法。这就是少林寺僧人习练拳法的开始。

隋末唐初,兵荒马乱,少林僧人为了保卫寺院,使拳法得到更大的发展,并发生了以昙宗和尚为首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故事。后世所称的“唐少祖拳法”就是指昙宗和尚的拳法,而遥称达摩的拳法为“唐太祖拳法”。漳州“少华堂”的林增辉师傅保存的古代罗汉拳谱记载了后来发展起来的“罗汉十八法”,也称“佛家拳”。

到了元代,少林寺的觉远上人将达摩的“罗汉十八手”改编为“七十二手”。喜好拳法的觉远邀请当时的拳法大师李叟父子和白玉峰一同到少林寺研究拳术。白玉峰根据觉远的拳法,并结合华佗的五禽戏和自己平生所学技击术,将少林拳发展为一百七十多手,分为“龙、虎、豹、蛇、鹤”五形,命名为“少林五拳”,并编写了《五拳精要》一书。后来,白玉峰和李叟的儿子都在少林寺出家,李叟的儿子号“澄慧”;白玉峰号“秋月”。

早在唐代,漳州地区有漳州开元寺的一中和尚在传授“唐太祖拳”和“唐少祖拳”。一中和尚就是后世尊称的“三平祖师”。流传到现在的漳州开元寺拳法仍然保留了少林寺的“龙虎豹蛇鹤”五形和其他罗汉手脚技法。民国时期,龙岩“龙武堂”拳师李万和来漳传授的拳法,其实就是在流传到武当的少林五拳的基础上结合徐秀寰师傅所学演化出来的,即现在被命名的“五兽拳”。“五兽拳”的五形为“龙虎蛇鹤猴”,略有不同。

明代,少林五拳渐渐以其中的单一象形成为拳法流派,如“龙形”、“虎形”、“鹤形”等。另有其他分支则发展为“十形”、“十二形”等。白鹤拳也是清初方七娘在此少林拳法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的。方七娘的父亲方种是浙江省处州府丽水县人,相传他是一个少林拳法大师。后来,父女俩迁居福建省福宁州霞浦县北关外白练寺。方七娘在寺中观察白鹤的搏斗,并结合家传的少林拳法,将鹤形发展起来,而后被泉州永春人曾四带回永春县广为传播,也就是现在福建七大拳种之一的“永春白鹤拳”。《五拳精要》中强调的“鹤之精在足,鹤之神在静”,在“永春白鹤拳”中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永春白鹤拳”讲究“脚能胜手”、“以静制动”。清末,永春拳师张苍荣来漳传下的“捷元堂”战派白鹤拳的鹤法流派称为“独脚鹤”,秉承了“少林五拳”中“鹤形”的精神,在民国时期为漳州武术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