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三祖禅寺

□∵窦朌

三祖禅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上,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开始建刹,唐代盛兴,后屡遭兵燹,几经兴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宗教政策逐步落实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祖禅寺己今非昔比,香客如云。1983年,国务院公布三祖禅寺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之一。

宝志建庵∵∵僧璨弘法

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初年(公元465年),建康(今南京市)道林寺高僧宝志法师,云游各地,来到天柱山,酷爱谷口凤形山的山光水色,于是便在此山的石洞里习静参禅。时有潜邑隐士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见状,遂将私宅献给宝志,供其开山建刹,初名“菩提庵”。

当时的菩提庵尽管深隐于茂林修竹之中,规模很小,但由于宝志虔诚弘扬佛法,吸引了远近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礼佛,香火不断,影响周边,声名远播。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僧璨在司空山得到慧可传承衣钵后,审时度势,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正式驻锡菩提庵(当时梁武帝已赐其名“山谷寺”),研着《信心铭》经典,传经布法。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僧璨将法衣传给了道信,即前往广东罗浮山传法,两年后旋即返回山谷寺。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僧璨在寺前法会大树下,为众僧说法后合掌立化,后被葬于寺后。

历代皇封∵∵高僧云集

菩提庵自宝志开山建刹,香火旺盛,声振朝野。梁武帝萧衍闻奏,于大同三年(公元536年)赐名“山谷寺”。唐干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李亨御赐山谷寺为“三祖山谷干元禅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代宗李豫又赐僧璨谥号“鉴智禅师”。

北宋时期,三祖禅寺的香火达到鼎盛。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舒州山民柯萼遇一老僧指点,于万岁山(今天柱山风景区的玉镜山)古松下掘一石篆,上镌南梁高僧、三祖禅寺开山祖师宝志手书“圣祚绵远”四字,进呈于朝。太宗赵光义为此石篆取名“瑞石”,并遣使至舒州三祖禅寺,颁诏臻谢,谥宝志名“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

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为给仁宗赵祯增寿,朝廷选舒州三祖禅寺为道场,建“资寿宝塔”一座,并赐佛牙舍利,监藏于塔座之下。同期,三祖禅寺高僧辈出,道信、智岩、湛然、崇慧、马祖道一等几十位有名望的大和尚都前来结缘,或礼佛,或驻锡,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印。

千年冷落∵∵盛世寺兴

自北宋兴盛之后,三祖禅寺几经损毁,历经沧桑磨难。南宋末年,元兵南侵,寺院被毁,直至明朝中叶,方得以重建,史称中兴。明末再毁,整个清朝时期乃至民国,三祖禅寺仅得以维持香灯不灭,呈衰败状态。

纵观历史,从宋代到“文革”前的千余年中,三祖禅寺多次遭受战争或灾难洗劫,破坏极为严重,其中虽有香火盛代,但时间不长,破坏大于恢复,兴少衰多。

1979年,三祖禅寺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春天。安徽省政协委员、潜山县政协常委宏行法师任三祖禅寺住持。10多年里,宏行法师先后筹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尊客堂、五观堂、东西寮房等。总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三祖禅寺的振兴,不仅迎来了海内外游客、香客前来敬香礼佛,而且也得到各级***和宗教部门的肯定。1990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亲临视察,对寺宇建设十分满意。1991年,赵朴初重温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描述山谷寺的诗句:“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以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挥毫和王安石诗曰:“汲尽泠泠江水,冲开靡靡山围。三祖道场重现,千花满载而归。”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