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禅宗思维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魅力

李泉涛

摘∵要:时至今日,在艺术设计领域,禅宗思维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它不仅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启示和滋养,同时,为中国的艺术设计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起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艺术设计∵禅宗∵家常之美∵空灵之美∵自然之美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可谓是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次输入。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为了自身的发展,在坚持原有宗教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儒、道的精神内涵,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尤其是唐代的禅宗,它的思维方式进一步结合中国的美学特征以及民族习惯,与本土的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产生了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它的博大与精深,至今折射着夺目的光辉。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仍为世人所喜欢。时至今日,在艺术设计领域,禅宗思维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它不仅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启示和滋养,同时,为中国的艺术设计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起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家常境界

中国禅宗的家常之境就是肯定世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带有相当的人性。它最大限度的发挥《维摩诘经》的“即世间而求出世间”的人生态度。慧能大师宣称“若如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只要悟得自心清静,就能“随处住所恒安乐”。“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担水砍柴”亦“无非妙道”,∵因而“日日是好日”。禅宗乃是一种随缘任适、自然适意、一切皆真、宁静淡远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禅宗注重“当下”的同时更强调“心”的主动性,慧能大师一语道破天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即:禅宗强调以“心”为尺度,强调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悟出“佛性”来。禅宗所追求的家常人生境界,成为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艺术设计领域熠熠生辉。

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到现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多元素的融合形成艺术空间的多种表达形式。但质朴的家常美乃设计之本,它强调空间本质及精神内涵,注重把设计做到人心中去,做到生活中去!北京素斋餐馆“净心莲”,以其特有的家常之美深入人心。它深藏在高大建筑的拐角处,装修风格清雅大气。室外,荷叶田田;室内,空间布置的疏密有致、轻重均衡。角落里斑驳的佛像跌迦而坐、菜单上的飞天曼妙起舞、茶具中金莲花恣意绽放、佛乐梵唱直至人心,迂回曲折,飘向心田。“器以载道”,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生活摆设,实在是主人的匠心独具。它就像一首无言的歌散发着浓浓的佛界福音,联系起佛与人的沟通,禅宗思维在舒展的氛围中显得自然亲切又娓娓道来。在这里,就餐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享受,还具有一种智慧,使人浮华的心灵得到安歇,因暂离世俗而心旷神怡,于不经意中多了几分淡定与闲适,“心怀明月,身如琉璃”。

二、空灵境界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称禅宗为“静默的哲学”。禅宗以“坐禅”的方式,让人达到心性平和的境界。并且,透过自我之“心”显现外界之“物”,“心”即是“物”,“物”是“心”中之“物”,感受慧能所言“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因此,从美学上讲,这就是在文学艺术中纯粹客观地让景物呈现自身,主体的思想情感完全隐藏在景物中。“静默”不是一种消极的行为,而是追求一种“空故纳万境”的“空灵”之美。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提到:“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可见,精神的超脱是空灵之美的条件,它讲究虚灵宁静、静观万象,把外缘都摒弃掉,使精神反观自身,万象如在镜中,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人与万物有形有相,散而为虚,人与万物无形无相,化为原本虚静状态。禅宗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虚实相生”、“知白守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哲理极为契合,禅宗所倡导的虚静空灵之美至今仍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当代艺术设计。这种追求体现在艺术中,便淡化了宗教的色彩;成为一种收束心性的自我修养方式,一种自然适意的生活方式,一种内在的人格理想情操,一种恬淡清幽的审美情趣与空灵澄澈艺术境界。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加大,人们渴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一处心灵栖息之所,因此,艺术设计提倡“简素、自然、寂静”的禅宗理念,让人们在闲寂的境界中,体会特有的质朴、洗练、纯粹、寂静和不张扬、不喧闹的内在品质;体会“万法皆空、人生如梦”以及“随缘任远、超脱自如”的生活态度。“空灵、幽雅、朴素”的禅意空间是艺术设计追求的一种高境界,体现出人与自然尊重的同时,又巧妙地将观赏者引入“空灵”的环境中,为现代人打造一片灵魂的栖息之地。并且设计师可以根据特定的环境,巧妙地结合新材料、新技术,进一步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展现出特有的风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大师语)营造出现代意义上的禅意境界。

由杨惠姗、张毅夫妇亲手打造的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是亚洲第一个全面展示琉璃艺术的行业博物馆。该馆整体设计巧妙地运用灯光、动画效果,呈现出美轮美奂视觉效果。其中,琉璃千手千眼观音展示区更是将观赏与禅意融为了一体。在不大的空间中,一尊琉璃千手观音端坐其中,下方清水、荷花,恰有一种“镜花水月”的氛围。高科技手段制造出来的石窟、飞天也是别有情趣和意境。轻盈飘逸的飞天横空飘游,四周天花旋转,轻灵洒脱、气韵生动。观众随流动的飞天领会杳杳冥冥的幻境,体会禅宗之“心”要求直接在当下之景物中体悟超越境界,不仅不要脱离,而且必须相融。则直接以“有”显“空”。王维在为慧能所写的《能禅师碑》中,开篇便说:“无有可舍,是达有源。无空可住,是知空本。离寂非动,乘化用常。”可以说,越是花团锦簇,越是声色大开,就越是清冷幽寂。此时,空间中浓郁的宗教氛围自然能够启迪人生的思考,将人们领进一个语言和思维所不及的境界,不自觉地进入佛教文化的世界中,从而获得对教义的理解和对佛的敬畏和感悟。这种佛人合一,如此超脱的境界,是身临其境的自然抒发,也是对佛教文化的精深阐释。

三、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是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中,人是以超功利的眼光去看待宇宙和人生的,因而能够激发妙赏,通过观照事物获得心灵的愉悦。“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的中庸情结,而且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内容。禅宗的审美境界中,就是将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天人同构”老庄思想相结合而形成禅悦境界。人们讴歌自然,强调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自然的启示,在对自然的审美过程中,人是“无我”的,“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声色、意境使人陶然,人与境也自然融为一体。在《坛经》看来,一花一叶,皆是菩提。人类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对待客观事物,只有消除物我对峙,物我泯一,才会显现出本原的世界。遇安禅师的“青山绿水,处处分明”;慧忠禅师的“见空中一片云不?”;五祖弘忍的“大厦之材,本出幽谷”,都是宣扬人与物的相互移情过程中,主体的超然人格精神与客体的自然天地之美在审美的观照中融为一体,进入“万物与我惟一”的境界。因此,禅宗对美的认识中始终不曾脱离人的虚静、空明的审美之“心”及丰富生动的感情生活与生命,同时又内在地超越了它,上升到了远比日常的现实世界更高的精神境界,较早地达到了对人类本质的自觉,完成了美的创造过程。这种思想同样也是中国艺术设计最高的审美境界。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的造像完全融于自然之中,佛即山,山即佛。同样,在当代的艺术设计中,我们强调空间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强调空间蕴含的内在魅力,从而将“天,地、人”融为一体,形成恬淡、飘逸的禅宗之美,“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审美境界。世界着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最好的佐证。新馆强调建筑的自然美,“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山水景观与静止肃穆的空间形成对比、动静结合,富有生气。它既有中国禅宗气息,又不脱离苏州园林的神韵,可谓形神兼备,“不涂红粉自风流”。伫立此中,山山水水及若隐若现的莲花香气,让人油然而生“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滋味,感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意境,心动神知,佛过人觉。正如《楞严经》里所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妙指之于乐器,正如自然之于建筑、心灵之于建筑,“心”即“建筑”,“建筑”即“心”,心物一元、融物于心,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

当代的中国的艺术设计要想屹立于未来的世界设计艺术之林,既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视觉思维,又要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而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世界性的现象,它既有源远流长的纵向传承,又有不同文化的横向交融,禅宗思维所蕴含的无穷魅力将一直影响着中国的艺术设计领域,使其开出色彩缤纷的文化奇花,结出甜美丰硕的文化之果。

参考文献:

[1]李家振着:《菩提一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2。

[2]王志远着:《中国佛教表现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

[3]许苏民编着:《禅的十大人生境界》,湖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

李泉涛: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出自:∵《山东文学·下半月∵》∵2009年6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