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人有禅心,画有禅意

朱少伟

徐悲鸿(1895-1953),∵20世纪大画家,无锡宜兴屺亭人。早年留法,游历欧洲。1927年回国后,先后任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等校艺术系教授。1938年应泰戈尔邀请访印。1949年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以绘奔马驰名于世。这位艺术大师早年曾把“禅”运用于艺术实践,开拓了佛教艺术研究的新领域。

抗战期间,徐悲鸿曾到新加坡开画展,以义卖所得支持救亡活动,在那里与龙山寺广恰法师交往甚笃。1939年夏,徐悲鸿应广恰法师请求为弘一法师画像,仅凭广恰法师提供的照片,就绘成了一幅形神兼备的肖像,这幅把弘一法师仙风劲骨刻画得入木三分的名作,如今存于福建泉州开元寺弘一法师纪念馆内。

1939年冬,徐悲鸿应印度诗圣泰戈尔和学者谭云山的邀请西行求法,研究瑜伽学说。在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中,瑜伽指通过“现观”思悟真理的修行方法,“现观”意即通过禅定,不经语言或概念作中介,运用佛教的“智慧”,使真理直接呈现于面前。“瑜伽”译自梵语“yogo”,其修习过程有八个阶段,称“八支瑜伽”:一、克制,戒绝杀生、欺狂、偷盗、色欲和贪婪;二、守规,意为“遵守”,包括洁身、知足、简朴、学习和信神;三、坐姿,指一系列静坐姿态和习练;四、调息;五、制惑,指控制感觉,将注意力从外界守摄于心中;六,执持,指将注意力长时间固定在一个对象上;七、禅定;八、等待,意为专心,即沉思对象与沉思者合二为一,由此获得解脱。泰戈尔也是一位佛学家,通晓典法,写过100多首赞佛诗和佛教故事诗,对瑜伽学极精通,他给了徐悲鸿不少帮助,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逗留印度一年多时间里,徐悲鸿悉阅瑜伽经典,每日早晚修炼,从不间断。

1940年暑期,徐悲鸿到大吉林写生,在风光无限的喜马拉雅山之巅,他练习禅定吐纳妙法,一下子吐尽由于家难国难所形成的心中郁结,并启迪创作灵感,攀登了自己一生中的艺术高峰。徐悲鸿深深意识到“禅”是超越凡人智慧的。并对谭云山这样说:“在空气纯洁、一望万里的高山之巅,习此瑜伽之术顿觉心境开阔,胸中的郁结一扫而净,创作灵感如泉水般涌出,脑海中清晰显出画不尽的题材,作画时随心所欲,轻松极了……我仿佛觉得我的艺术修养已升华到新的境界。”对于徐悲鸿将“禅”的智慧运用于绘画的尝试,泰戈尔十分赞许,并热忱加以宣传。徐悲鸿在印度会馆共创作了300多幅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至今仍有两幅留存泰戈尔纪念馆,其中一幅挂在门口正上方。其他一些画也被当作珍贵的艺术财富收藏于印度各地,每年都要展览一次,颇受佛学家、艺术家的赞赏,这使徐悲鸿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徐悲鸿还先后在不少寺庙留下踪迹。如浙江天目山的开山老殿——元代御赐匾额的“狮子正宗禅寺”旧址,他于1934年率学生旅行来此写生,在四面峰作画半月,留下名画《天目秋色》。他于1943年绕道南洋来到云南大理鸡足山考察,住在悉檀寺半个多月,完成《雄鸡竹石图》、《雄鸡》、《奔马》等画,又为寺内长老亚西上人画了象征鸡鸭足山的作品。为表达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鸡足山的印象还题诗曰:“信是先知先觉难,佛光早指翠微间。灵鹜一片荒凉土,岂比苍苍鸡足山。”

徐悲鸿长期以画马着称,所画的马可以说是出神入化。后来,有位熟识的和尚对徐悲鸿开玩笑说:“你画了一辈子的马,画得又那么传神,就不怕来世投生为马吗?”徐悲鸿故意问:“那该怎么办呢?”那和尚说:“赶紧画佛像!”徐悲鸿笑道:“我已经开始画佛像啦!”徐悲鸿原本与佛教文化结缘,早就有此打算,所以在晚年画了大量佛像,以至好多佛教的书籍的封面画也是他的作品。新加坡广恰法师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徐悲鸿的《观音大士像》,便是一幅能传世的法宝,篇幅很大,观世音菩萨位于莲花上,手持杨柳枝,天风吹拂,衣裙飘动;观世音菩萨身脸向左微倾,画右上端的空白正填满徐悲鸿典型的行楷《心经》全文,像一幅天花穿成的帷幔。徐悲鸿作为中西绘画交流在写实主义范畴的顶尖代表,他画的佛像,下笔精准,线条灵动匀称,构图新颖,造型别出机杼,显现是平民的年轻女性造型。

出自:∵《华人时刊∵》∵2010年11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